上海市工人文化宮門口,三段圓柱體靜靜站立著。頭發(fā)花白的九旬老人黃家華,用顫抖的雙手輕輕撫摸著切割面,他曾是萬噸水壓機建造的參與者,見狀激動地說:“看到這個,當年的自豪感再一次浮現(xiàn)。我們有條件的能干事,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來做事。”
建成投產(chǎn)60周年之際,由萬噸水壓機大修后廢棄零件創(chuàng)作制成的藝術裝置昨天揭幕。萬噸水壓機,是我國首批自主研制的基礎性重大裝備,為我國造船、電力、冶金、礦山、國防等行業(yè)鍛造了許多重量級部件,也為重工業(yè)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地、中國工人運動的發(fā)祥地,留下了豐富的史料與遺址。坐落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前的萬噸水壓機藝術裝置,將為市民展示上海產(chǎn)業(yè)工人“萬噸重擔萬人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干勁,也向社會傳遞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
“上海工匠”助力藝術裝置走上街頭
2009年,萬噸水壓機展開大修,部分廢棄零件存儲于江南造船廠內(nèi)。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蔣鐵驪曾在倉庫里看到這樣一番場景:“奇形怪狀的各種零部件躺在地上,每一個背后都有故事。”
萬噸水壓機立柱由此走入視線。2.86米的廢棄立柱該如何融入城市街頭?蔣鐵驪團隊提出,將立柱切割成三段,并搭配三塊背景墻進行放置。“既能夠分散承重,又能避免視覺效果過于突兀。”上海工匠館內(nèi)展陳著一件1∶8.5的萬噸水壓機模型,將藝術裝置放置館前亦能“遙相呼應”。于是,工匠館門口的花壇“搖身一變”與工業(yè)模型相融合,收入教科書的“國寶”走入實景街頭、走近百姓生活。
“變廢為寶”并不容易。在藝術裝置安裝過程中,一名名“上海工匠”參與其中。
為確保裝置藝術效果,一般大件切割可能存在3至5厘米的偏差,而立柱長度幾乎沒有可損耗空間,上海電氣集團下屬的上重鑄鍛廠花了24小時,實時監(jiān)測、無損耗切割,使得切割面完全平直。
隨后進行焊接工作,一度令江南造船集團焊接首席技師、“上海工匠”陳景毅有些頭疼。既不能改變原來立柱本體狀態(tài),又得讓其“修舊如舊”。拿到“邊角料”后,陳景毅趕忙清理掉殘留的焊渣銹,以保持立柱整體“清潔”。切割面有一處約20厘米的“凹槽”,放置在室外,雨水容易滲透,時間久了裝置也會生銹。陳景毅便想到利用焊接封板的方式,整整焊了三天三夜,終于為裝置“鑲嵌了一層鎧甲”。
為了讓藝術裝置“站”得更穩(wěn),上海申元巖土工程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上海工匠”梁永輝采用了世界頂尖的微擾動改性聚酯注漿技術,對地下空間進行加固。
三段圓柱體的背后,是“一分為三”的銅鑄背景墻。浦宇銅藝裝飾工程公司創(chuàng)始人、“上海工匠”李西岳使用銅制鑄造技術制作金屬裝飾面,更立體地展現(xiàn)當年工人攻堅克難的場景。
激勵更多人新征程上書寫新篇章
銅鑄背景墻上,左側是精致縮小版的萬噸水壓機浮雕,右側密密麻麻鐫刻著大段文字——那蘊藏著萬噸水壓機自主研發(fā)和建造的記憶。
“要造萬噸水壓機得先有萬噸水壓機”,回憶起60年前的場景,黃家華紅了眼眶。當年世界上只有少數(shù)國家擁有萬噸級水壓機,而中國面臨著沒有資料、沒有經(jīng)費、沒有同類設備可以參考的困境。同時,大部件需要用特大型的鍛件和鑄鋼制作,由于缺乏合適鋼材,只能采用拼合的方式將鑄件和鋼板焊接起來??砷L18米、粗1米、重80噸的四根大立柱,無法用傳統(tǒng)“電弧焊”來解決。
江南造船廠工程師唐應斌與助手了解到國外的新技術“電渣焊”,在無人指導下,經(jīng)過千百次試驗,終于將大部件焊接起來,且焊縫完全符合標準。1961年12月11日,萬噸水壓機開始總裝。次年6月22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建成并正式投產(chǎn),中國重型機器制造業(yè)邁上新臺階。
回望來時路,展望新征程。蔣鐵驪認為,走上街頭的“萬噸水壓機”,不僅激發(fā)了眾多上海產(chǎn)業(yè)工人的記憶,更展現(xiàn)著他們當年熱火朝天、發(fā)憤圖強的精神面貌,激勵著更多人書寫奮進新征程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