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海內外游客、過路客被上海的演出“種草”?作為上海打造精品駐演劇目的成果,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新一輪駐場演出昨晚正式啟動,全新亮相的“風雅頌韻”四組新人將雙線演出近150場。幾天前,上海的“門戶”——虹橋機場二號航站樓內,貼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音樂劇《偽裝者》等上海原創(chuàng)、駐演精品的巨幅海報,通過城市的公共文化窗口,第一時間“秀”出上海城市軟實力。
演藝在空間上的突破,文化與商業(yè)、旅游的“破圈”攜手,正在不斷塑造新業(yè)態(tài)、帶來新消費、樹立城市的新形象。無獨有偶,在上海“網紅打卡地”衡復風貌區(qū),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的沉浸式戲劇《武康路19號》即將開演。它以參與度極強的沉浸式戲劇,串聯起武康大樓、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巴金故居等“可閱讀的建筑”,生動地講述上海故事。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包亞明看來,這些文旅融合新產品、新樣式的誕生背后,是“城市空間再發(fā)現、城市傳統(tǒng)再連接、城市元素再結合”的表現,它代表著城市更新背景下,經濟和文化供給側市場的再平衡,有力地拉動了消費的創(chuàng)新和升級。
打造比“和武康大樓合影”更難忘的體驗,為城市文旅消費增值
每天擠過洶涌的街拍大軍,走進劇場辦公室,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張惠慶總要長長地舒出一口氣:“拍照的人太多了!”這條被稱為“宇宙中心”的網紅馬路——安福路全長不足一公里,卻密集地排布著一批高顏值的潮牌、網紅咖啡店和餐飲店。與安福路相連的武康路,又因“武康大樓”的絕佳攝影點,帶來如潮一般的各地游客與蜂擁而至的時尚博主們。
當然,除了吸引年輕潮人的咖啡文化、品牌文化,安福路還有熠熠生輝的戲劇文化——上海最知名的文化地標之一、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即坐落于此。隔著通透的落地窗,望著樓下川流不息的年輕人,張惠慶總是仍不住想:“衡復風貌區(qū)的美麗如果僅僅是照相機里的背景板,就太可惜了!”要讓人們留得下印象,除了和武康大樓合影拍照之外,能否充分發(fā)揮戲劇的力量,賦予城市的文旅體驗更多內涵?于是,以城市為舞臺的沉浸式戲劇《武康路19號》誕生了。
演出中,觀眾需佩戴耳機,在全景立體聲技術的引導下,從宋慶齡故居出發(fā),步行至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途經武康路上重要的歷史場館和建筑,翻開1931年至1949年的中國大事件。跟隨真人表演與互動體驗重溫戰(zhàn)爭時期一個普通人的心靈史,探尋附著在武康大樓、上影演員劇團、周璇故居、德利那齊住宅、世界小學、開普敦公寓、湖南別墅、巴金故居、嚴裕棠故居等地理景觀之上的文化景觀。一些觀眾還穿上旗袍、學生裝、馬甲,“穿越”成為老上海的風流人物,在演員引領下進行劇情演繹,完成暗藏玄機的秘密任務。
打開“戲劇+”的產業(yè)增值的能力,正在成為全行業(yè)的共識。通過一個“秀”帶動周邊的餐飲和住宿,以戲劇文化為中心的安福路做到了,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中文版也做到了。落座江寧路,《不眠之夜》劇院旁邊的酒店、餐飲即便在傳統(tǒng)的旅游淡季時依然預訂量爆滿。“做駐場演藝不僅僅是文化產業(yè)的生意,更是加速產業(yè)融合的過程,是上海提升整個城市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杠桿。”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說。
精品駐場演藝在為文化產業(yè)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亦是城市實力與形象的“代言人”。“演藝是窗口,是城市的形象。”馬晨騁說,文商旅融合打開了演出品牌從建設到推廣的新思路。兩周后,虹橋機場的另一半通道也將進行同樣的展示,未來將在地鐵、公交、商場等各類公共空間鋪開。
演藝,不總是高級而稀缺的,它離城市生活很近
“22:30”——這是大多數商場打烊的時間,熙熙攘攘的顧客人群散去,留下幾盞通道燈陪伴夜的寂靜。但在北外灘來福士地下一樓的城市市集,“夜游神”們正在聚集。開心麻花的深夜沉浸式夢游劇場《里弄1992》準時開場,白日里提供給顧客暢快餐飲的桌椅,復原感極強的里弄環(huán)境,頓時化身天然的劇場和舞美置景,把消費者在商場逗留的時間,又延長了兩個小時。
近期,沉浸式體驗紛紛挺進上海各大商圈、網紅馬路,刮起一陣消費新旋風。“新空間演藝的產品思路,就是打破劇場概念,塑造空間概念,做出強烈的品牌調性。”開心麻花聯席總裁、上海開心麻花CEO、《瘋狂理發(fā)店》總制作人汪海剛認為,傳統(tǒng)劇場已經進入存量市場,而“新空間演藝”正進入增量市場,這意味著傳統(tǒng)演出行業(yè)迎來新的賽道。據悉,開心麻花的另一部沉浸式喜劇《瘋狂理發(fā)店》也同時成功挺進商業(yè)綜合體,計劃在瑞虹天地月亮灣駐演三年。還有一個以陜西北路老洋房為演出場地的新項目正在孵化……
在《瘋狂理發(fā)店》演出中,每位觀眾都被賦予了“目擊者”的身份,“偵探”會向觀眾一一求證線索,觀眾亦可以直接向演員質詢,共同推動劇情發(fā)展,宛如一場200人的記憶力、智力大考驗。不想說話可以旁觀,“社恐”不必害怕,對于“戲精”而言更是表現的“天堂”。這無疑滿足了Z世代觀眾對游戲感、互動感和參與感,以及極致體驗感的強烈追求。
“在消費空間供給過剩的背景下,為了避免閑置,商業(yè)綜合體必須尋求轉型。”包亞明說,這給了文化行業(yè)更多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機會,但相應地,對場地供應者、內容供應者雙方也提出了更高的市場要求。“新的消費市場已經誕生,但高質量的產品供應亟需跟上。”
“如果說專業(yè)劇場在過去的十年里,培養(yǎng)了一批忠實的、專業(yè)的劇場觀眾,那么近年來,一系列文旅新業(yè)態(tài)的誕生,則讓觀眾意識到,演藝不僅是生活中偶然發(fā)生的一種儀式、一種高級但稀缺的體驗,它更應該是一種普通的、常態(tài)化的娛樂生活體驗。”在亞洲大廈成功打造了沉浸式音樂劇《阿波羅尼亞》《桑塔露琪亞》的制作人劉漢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