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則分析稱,制約呷哺擴張的因素有地域性:呷哺起源于北京,口味和整體風格也更適合適應北方市場,在南方市場的營業(yè)額表現(xiàn)遠低于北方,因此拓展相對緩慢。這也是很多從北方起家、在向全國擴展過程中的餐飲品牌遇到的共性問題。
“比如北方顧客喜歡羊肉,華東的顧客更偏愛牛肉。”但王先生也指出,口味并非導致華東拓店難的關鍵原因,“因為差異化也是一種打法。”關鍵的問題在于,呷哺在錯過了進入華東華南市場的最佳時機后,如今華東華南商圈的進入門檻提高、競爭非常激烈,人事和激勵制度卻跟不上。
“肉沒肉味”折射出的管理難題
呷哺為何主推羊肉?除了契合北方消費者的口味,還可能與近兩年豬肉價格飛漲有關。此外,呷哺在去年還啟動了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的羊肉加工基地,但奇怪的是,有不少消費者卻吐槽稱,“羊肉太薄,沒有肉味”。
此外在去年底,呷哺還推出了Light Pot新店模型,新店將探索全時段運營模式,逐步推出下午茶、宵夜等多時段多場景?!都t周刊》記者注意到,呷哺呷哺率先在悠唐門店按照Light Pot模型進行了升級改造。有店員表示,升級后的“高級版”門店取消了雙人鍋套餐,僅保留單人鍋。
不過,據(jù)記者觀察,呷哺呷哺在運營、標準化等方面仍遠不夠完美。比如朝外悠唐附近,呷哺呷哺前后開了多家門店,十字路口每個角落有一家,但現(xiàn)在僅剩悠唐和昆泰兩家。有食客表示,呷哺昆泰門店在服務、配料上要遜于悠唐的門店,“悠唐門店的配料是自選,而昆泰門店經常只有幾種料包”。
尷尬的茶米茶
為突破現(xiàn)有的經營模式,呷哺呷哺近年來頻頻推出新產品、新模式。譬如2018年底推出了獨立茶飲品牌“茶米茶”,但截至目前,市面上很少能看到獨立的茶米茶門店。如此情況與此前賀光啟的經營策略有關,其優(yōu)先把茶米茶的經營權授權給呷哺呷哺、湊湊3~5年,導致茶米茶迄今還在依托呷哺火鍋門店開展業(yè)務。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國產茶飲品牌如雨后春筍快速擴張,奈雪的茶等頭部品牌還搶灘登陸了資本市場。
茶米茶目前與呷哺門店綁定,依托呷哺的供應鏈,如大規(guī)模獨立開店可能已失去最佳的擴張時機。
賀光啟此前表示,茶米茶的客單價較高,在50~60元之間,比星巴克高約15%。但實際上,綜合美團等平臺的數(shù)據(jù),目前依托呷哺門店的茶米茶飲品單價一般不超過25元,而且由于選址也恰好是喜茶等新式茶飲的集中分布地區(qū),因此銷售數(shù)據(jù)普遍低于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
圖2 相比喜茶等一線茶飲,茶米茶的價格較低
圖片來源:《紅周刊》記者拍攝
“單純就茶米茶來說,定位是沒問題的。”有呷哺資深員工向《紅周刊》記者表示,茶米茶相對較低的價格也是其優(yōu)勢,避免和一線品牌的直接競爭。“茶米茶的深層問題在于管理和股權架構。它是由賀總獨立創(chuàng)辦的品牌,并不在呷哺集團的體系內。”而且茶米茶總是占據(jù)了呷哺和湊湊門店入口處的優(yōu)質位置。”
耐人尋味的是,《紅周刊》記者注意到,湊湊一直不提供可樂等火鍋店最常見的碳酸飲料,難道這是為了避免影響茶米茶的銷量?
王先生則否認了這一點,“湊湊的定位和價格比較高,來湊湊吃飯的顧客,也完全有經濟能力再消費一杯味道更好的奶茶。”而碳酸飲料的價格比較低,更契合呷哺的客戶,也受到呷哺門店員工的歡迎。
具體來說,可樂為代表的傳統(tǒng)碳酸飲料坪效和性價比非常高:(1)可樂機操作臺的占地面積少于1平米;(2)可樂的成本和價格也很低。“特別是在經過近幾年紙價上漲后,以及紙吸管替代塑料吸管,可樂液的成本占比就更低了。”可樂等飲料更易被追求性價比的呷哺顧客所接受。
總之,茶米茶入駐呷哺門店對呷哺行之有效的商業(yè)模式構成了挑戰(zhàn),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茶米茶和呷哺體系員工的矛盾。茶米茶直接依托呷哺高效的物流體系,節(jié)省了不少成本,但這部分成本實際上也被呷哺所承擔了。茶米茶的操作臺面積約為10平米,遠大于飲料機,坪效降低不少……
一位采訪對象表示,“在悠唐等部分門店,茶米茶對門店的貢獻為正;但整體來看,在大部分呷哺門店中,茶米茶的經營成果不如預期。”
圖3 茶米茶依托呷哺和湊湊的門店和供應鏈,但成本較高、坪效或有所降低
圖片來源:《紅周刊》記者拍攝
被吐槽無股權激勵,薪酬結構死板
呷哺業(yè)績走弱的同時,公司高層人事結構也發(fā)生了動蕩。4月中旬,呷哺旗下湊湊業(yè)務的CEO張振緯離職;5月,行政總裁趙怡被解除職務;6月中旬,董事會又稱“趙女士的管理方式及理念與董事會其他成員存在重大差異”,建議罷免趙怡的執(zhí)行董事職務。不過趙怡其后發(fā)布《個人聲明》,歷數(shù)個人為呷哺作出的貢獻,公開反擊呷哺董事會,建議“改組集團公司中關鍵子公司的董事會組成和總經理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