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 ,已經(jīng)做好了穿越的準備。
【資料圖】
新中式穿搭、妝容、茶飲越來越火,哪里都能見著竹葉、書法元素。 喜茶的聯(lián)名先是舞劇《只此青綠》、再是《甄嬛傳》,杯子上小人的發(fā)型由高發(fā)髻到大拉翅,被古典造型霸占。
吃喝穿還不夠,其他生活 方式 也要跟上。 打游戲得叫對弈、點蚊香叫焚香、打開網(wǎng)易云叫聽雨、敲鍵叫撫琴。
小紅書@酒吧舞女
而自十月底氣溫轉(zhuǎn)寒以來,“新中式生活方式”的最新/最火表現(xiàn)形式,叫圍爐煮茶。
小炭泥爐生火,搭上烤網(wǎng)茶罐,配以橙色系為主的秋冬季風物(柿子、砂糖橘、紅薯片、年糕、板栗),構(gòu)成了在小紅書上瀏覽過千萬熱門的話題。其中內(nèi)容分為器具準備、食材處理、文案模板和美照攻略等,可一條龍協(xié)助參與者完成烤火品茶和朋友圈社交。
圍爐煮茶到底好不好玩?年輕人真的喜歡嗎?它到底有多火?普通燒烤和它差在哪?據(jù)傳氛圍感極佳的它到底給客人帶來了什么?
出于對以上問題的好奇及打卡拍照的美好心愿,看過10篇筆記攻略的我拉上氫商業(yè)編輯嘴嘴,出發(fā)體驗圍爐煮茶。
若要氛圍感做足,圍爐煮茶還得有不怕炭熏的戶外小院、一方原木或石頭茶幾、幾把木椅。但,沒有小院也不愿去郊區(qū),我和嘴嘴選擇在大眾點評搜索已成模式的“圍爐煮茶套餐”。
推出該套餐的商家以茶室為主,限制用餐時間在3小時左右。雖說也有飯店和西式甜點店湊熱鬧,但套餐價位和形式都有較大差異。
茶室提供2-4人的圍爐煮茶套餐,套餐價格多在300-600間,其中茶的價格占大頭,食品只占很小一部分。甚至有商家對炭的描述都比茶點描述細致。
而甜點店、咖啡廳等用的茶便宜,價格更低,餐點中不忘中西結(jié)合加上自己的招牌甜品。
圍爐前一天,商家線上向我介紹,這套餐需要提前預約,且包間已被訂完。做好準備在大廳吵嚷間擠著煮茶拍照的我倆,第二天也沒看到什么客人。
地點在二樓。上樓后要繞過一小截廊道抵達陳列長茶桌的前廳,再經(jīng)過一間陳列著茶具器皿的房間,才到我們預約上的“大廳”。說是大廳,其實這木色為主調(diào)的空疏房間里,只有兩處桌面,被書、綠植、書法掛畫和正放著古風輕音樂的音響圍著。再走,是三扇木制滑動門隔開的臨窗包間。
陳列茶具的房間
喝茶的大廳
我們?nèi)r,更早的客人只有包間里的兩個閨蜜——她們已到了烤制環(huán)節(jié),粉色頭發(fā)的女生在提醒朋友仔細聽爐子里噼噼啪啪的聲音。
我疑惑,“不是說今天現(xiàn)約就預約不上了嗎?怎么都沒什么人?。侩y道圍爐煮茶是限量供應的?”
前臺姐姐遲疑一會兒解釋,現(xiàn)在“算是”要限量供應,每天大約會訂出圍爐煮茶套餐8份,而且烤的東西需要提前準備。
看著面前的果盤全是不需要加工的烤物,我有些懷疑這個原因的真實性。不過,圍爐煮茶的客人停留時間長,翻臺率低,需要提前預留時間倒是真的。
客人不多,這個茶室的服務員兼前臺都是那位20多歲的年輕女孩。她把我們引至桌前端上果盤,介紹道:
“其實我們前幾年就會在冬天生炭火爐子煮茶、配上些水果餐點烘在一旁。今年‘圍爐煮茶’這個概念火了后,有客人提議我們把這個做成套餐,這才設置?!?/p>
果盤里除了標志性的火晶柿子、砂糖橘、紅薯、板栗、年糕外,還有貝貝南瓜、蘋果、蓮蓉酥和要蘸辣椒面的小豆腐。如上這些配上茶水(頂多算上爐子里的炭),就是300+圍爐煮茶套餐的全套陣容。
沒吃午飯的嘴嘴瞳孔地震——“這些不夠我吃啊!”
在嘴嘴為茶點分量失望的時候,我在為儀式感的落空神傷。我本以為“煮茶”是要像小紅書里那樣把土茶罐放在爐子上煮,結(jié)果這里的袖珍小泥爐,只是用來烤茶點的。
泡茶區(qū)在另一個格格不入的孤單角落。前臺姐姐把(長得像茶壺的)燒水壺拿起,清洗一遍茶壺、勻杯和茶杯,而后泡茶分茶,由于茶葉滿而壺嘴小,得時不時撥弄下茶葉。
所以,我體驗的是“圍爐烤點心+泡茶”,煮的,是泡茶的開水。之前學的那些“如何避免把茶壺燒裂”的安全知識,是派不上用場了。
而在這大約3分鐘的泡茶示意過程中,前臺姐姐介紹,這個套餐里的茶葉品類是按適合和其他食物一起吃來選的,香氣和味道都比較適中。不過客人要想喝別的茶,也可以提前更換。
至此,服務便告一段落。她叮囑注意用火安全,然后建議“從年糕烤起”后,就離開了,只在之后路過時查看炭火情況。這也是基于圍爐煮茶特征的服務,沉浸式聊天>烤東西玩>品茶的情況下,海底撈式噓寒問暖的服務顯然不合適。
顯然,我和嘴嘴花300塊的真相是——找個安靜的地方玩炭火,沉浸式聊天。季節(jié)風物和茶品只不過是在一旁為之營造“靜心感受生活之美”的氣氛罷了。
可在氣氛拿捏上,我們出現(xiàn)了嚴重失誤。嘴嘴發(fā)現(xiàn)一旁的客人衣架上,全是駝色白色毛呢質(zhì)感的衣服,我倆身上還是前幾天打工時穿的嘻哈風外套及為掩蓋沒洗頭而生的鴨舌帽。
本以為穿著寬松方便喝茶烤東西的我,領(lǐng)悟了前幾天在圍爐煮茶攻略中看到的一句彈幕——
“記得穿白毛衣去?!?/p>
原來古代的素色高級綢緞?chuàng)Q算在當代,是顯好顯貴氣的毛類面料。我真不該嫌刺脖子而沒穿白毛衣。
在自拍這欄露怯,錢也不能白花。我和嘴嘴剩下的時間都花在了磨煉燒烤技能上,用十足的耐心烤出了黃金級年糕和脆皮紅薯干。
嘴嘴對焦脆的紅薯干極為滿意,稱下次要把它們放進家里的空氣炸鍋。
我不愿意相信,“空氣炸鍋能復刻這個味道?能把咱們在這坐3小時烤的活干了?”
從形式上看,圍爐不如燒水壺和空氣炸鍋。
從結(jié)果上看,圍爐不如燒烤。比起烤半天都軟不了的貝貝南瓜,我更想吃烤串。若要給當天吃的評個最佳,我會選最后商家送的那盤山楂圣女果。
多新鮮啊,還不用費心烤。
然而還是有不少人投身這種“麻煩”,甚至比前去茶室花費更多時間精力,自己買裝備支起圍爐煮茶的氛圍。
火爐、耐高溫的茶壺、火爐下的隔熱墊板、烤網(wǎng)、炭,這些是必備。如果想講究些,那要再買藤編的果盤籃子、小藤椅。一整套裝備買下來,我和嘴嘴之前消費的300可能都嫌不夠。
挑選也格外費事。拿炭來說,一次圍爐煮茶要燒半斤炭。據(jù)傳這半斤里要有三種炭,引燃炭、龍眼炭和核桃炭,讓煙味輕不影響氛圍,火候合適。
燒火更是要重新學的學問。也許一不小心,新買的墊板和茶壺爐子就被燒穿燒黑燒裂了……
小紅書@一抹茶香
做好這些,還是可能導致安全隱患,再優(yōu)雅無味的炭火也不能在封閉室內(nèi)支。有網(wǎng)友表示自己在家圍爐煮茶時,可能出現(xiàn)了輕微一氧化碳中毒癥狀(頭暈)。
基礎裝備外,食材更要費心。如果忘記給板栗開口,就會在本該恬靜享受的午后,迎來一次碎屑能蹦到頭發(fā)絲里的板栗大爆炸。
DIY的圍爐煮茶,翻車原因各有各的不同,但在表現(xiàn)形式上千篇一律。流行的拍照方式是鏡頭高于幾案和人,框住食品茶爐、溫婉人像和愜意小院背景;流行文案高亮句式包括,“人間煙火,圍爐煮茶”。
如果是露營+圍爐煮茶,這種疫情限制下的高質(zhì)量出游,也可以仿照之前的露營拍照攻略,拍下坐在小馬扎上飲茶的一瞬間。
當然,有精致攻略版,就有狂野隨意版。不少人把煮的茶換成了奶茶,烤的東西變作大蝦串、包漿豆腐,屬實讓最初和“北平風”掛鉤的圍爐煮茶走出了適應朋克養(yǎng)生年輕人的花路。
要是沒個茶罐在旁邊立著,真以為是一種新型且秀氣的燒烤方式。
總之,前期準備無數(shù)、中期坑無數(shù)、后期加工又無數(shù)……為什么總有人愿意在各種形式的圍爐煮茶上投注精力?
把它和燒烤的味道比,算以短比長,圍爐煮茶模式重在創(chuàng)造一個凝神發(fā)呆聊天的氛圍。火堆與人類有原始聯(lián)結(jié),幾萬年前我的祖先圍著篝火取暖發(fā)呆,幾萬年后我和嘴嘴也是一樣,眼睛被看不見的煙熏得有點干和酸,還是湊著它烤、聊完了3個小時。
社交平臺上關(guān)于圍爐煮茶的發(fā)帖,有不少是從業(yè)者在推波助瀾和分享經(jīng)驗,教授各位民宿和茶室老板如何砌起適合圍爐的場地、如何打造氛圍感、如何宣傳。
根據(jù)艾媒咨詢的數(shù)據(jù),2021年中國茶葉線上消費者中,19-30歲人群占比已達46.8%,超過了31-40歲人群的37.6%。
當國潮在服裝、拍攝等領(lǐng)域成為流量密碼。喝茶這一行為在養(yǎng)生之上,有了新潮的濾鏡加持。
然而,茶方面的競爭激烈,蜜雪冰城等推出原葉茶熱飲、喜茶賣起便攜茶包,在便利程度上不占優(yōu)勢的新式茶館,只能在儀式感和體驗上強調(diào)再強調(diào)。好在,電視劇《夢華錄》的熱播讓人對品茶的儀式興趣更濃,我和嘴嘴體驗的這家茶室也分享,《夢華錄》之后,前來打卡體驗茶文化的年輕人變多了。
圍爐煮茶套餐模板,算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拿捏另一個宣傳流量密碼“松弛感”,并發(fā)展為引無數(shù)人打卡的破圈潮流。
《夢華錄》
正如一些從業(yè)分析筆記所說“賣茶,不如賣生活方式”。前來體驗的年輕人也是在買生活方式,更重視感受體驗。在其他地方坐3小時,可能多少會聽到身旁傳來“這個好吃!”的評價。但我和嘴嘴的3小時,只聽到旁邊客人低聲交流烤東西的聲音,宛若身在AMSR視頻現(xiàn)場。
從“生活方式”這個維度可以理解圍爐煮茶煮茶受歡迎的原因——它背后的元素,是備受關(guān)注的戶外(小院或露營)、松弛感、摸魚偷閑躺平。
這些精力、時間、精神上的消費,只是為了構(gòu)筑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可以慢慢感受生活季節(jié)特征的安全空間。畢竟打工人,外賣四級都吃一樣的。除了穿的衣服不同,寫的匯報表上的季度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還能在哪里感受呢?
冬天的氛圍又格外不同,作為農(nóng)閑時間,它就像是一段“gap season”,人們要坐在炕上喝水磕瓜子烤點土豆什么的,等著春節(jié)到來。
這種模式就算被割開,精細打扮地移植到茶室餐廳里,也沾著背后“gap”的輕松和向往。
如果不敢隨隨便便開啟gap year,那起碼盯著茶壺和零嘴不被烤焦的時候,可以擁有幾個gap hour?
然而苦澀的是,松弛的生活方式,成了商品的核心賣點,還按小時計算。半斤炭燒完,付出命運標注好的價格,要么前臺結(jié)賬,要么自己在院落里收拾炭灰。費心追求松弛間,匆忙趕趟裝修的那些茶飲店老板、選衣服打卡的顧客、自己買裝備DIY的品茶人……
很難說,有誰是真的幸運,拿捏了松弛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