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編自《為什么沒人告訴我?》,作者:[英]朱莉·史密斯,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想象一下,你明天要去參加考試,要去公開場合演講,或者要去陌生的國外旅行,又或者要去做一項身體檢查,你現(xiàn)在感覺如何?
【資料圖】
多數(shù)人可能會胡思亂想,焦慮不安,在網(wǎng)上查一堆資料,試圖搞清楚明天的事情,這種焦慮有時候是暫時的,事情解決了,也就過去了,但有時候則是長期的。長期嚴重的焦慮會讓我們的身體會超負荷地工作,疲憊不堪。
焦慮,主要來源于對于未知事情的恐懼和不安。
恐懼是無法避免的,它是我們生存反應的一部分。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恐懼能非常好地保護我們的安全。比如你正在過馬路,耳旁突然傳來汽車喇叭聲,你還沒來得及細想,就已經(jīng)沖到了路邊。但是在其他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這種恐懼還是會同樣發(fā)揮作用。比如,你被要求在會議上發(fā)言,你的心開始怦怦直跳,極度緊張,最終反而搞砸了事情。
未知無處不在,我們需要學會與恐懼這種天性并存,合理安置我們的焦慮,那么哪些行為會加重焦慮,如何處理這些焦慮的想法?又有哪些方法可以迅速平復當下的焦慮?
朱莉·史密斯醫(yī)生是一位有十多年診療經(jīng)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在《為什么沒人早點告訴我》一書中,對于焦慮這個話題,她給到了詳細的解讀和方案。
當我們對某件事感到焦慮時,最自然的反應就是逃避。我們知道,如果能遠離焦慮,那我們就會感到安全,至少暫時如此。但其實逃避不僅不會讓焦慮消失,久而久之還會加重焦慮。
大腦就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每當它獲得一種新體驗,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它都會記錄下來,作為支持自己的信念的證據(jù)。如果我們一直逃避害怕的事情,那么大腦就永遠沒機會收集成功案例。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做法,它們雖然能緩解當下的焦慮,但長期來看,會讓我們陷入困境:
·逃避:無論是在社交場合、會議室還是其他密閉的空間,當焦慮襲來時,我們都會產(chǎn)生想要趕緊離開的沖動。
·回避焦慮:為了不在社交場合露面,你干脆拒絕別人的邀請;一在會上發(fā)言你就覺得緊張,索性就保持沉默,這些做法能讓你立刻得到解脫,但你越是想躲得遠遠的,你的恐懼感就會越強烈。總有一天,你還得再次面對它,那時你會感到更難以承受。
·補償策略:通常發(fā)生在高度焦慮之后。比如,那些總是害怕被傳染的人去了醫(yī)院后會過度清潔身體。
·預期:也可稱為敏感化,就是預演自己在最懼怕的情境中可能會發(fā)生的最壞情況。很多人認為這樣做有幫助,因為如果我們提前做好準備,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但實際上,這樣做不僅缺乏建設性的規(guī)劃,還會造成高度警覺和過度擔憂,結果只會加重焦慮。
·尋求安慰:被焦慮和懷疑困擾時,我們也許會向親人朋友尋求安慰,希望一切能好起來。親人朋友不愿看到你痛苦,所以他們會盡其所能地安慰你,平復你的焦慮。時間久了,你會對這種瞬間的解脫上癮,會對他人產(chǎn)生依賴。
你有沒有注意到一種情況:當你的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讓你害怕的想法時,你的注意力會集中在這個危險的想法上,甚至預測到最壞的情況。
這些焦慮的想法就像煙霧報警器,當面包烤焦時,煙霧報警器會響,你要做的是打開窗戶。同理,我們無法消除生存反應,但我們可以搞清楚怎么調整大腦里的這個“煙霧報警器”。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點:想法不是事實,要和與想法保持距離。
想法不是事實,而是猜測、記憶、觀點、見解。它是大腦構建出來的,是對你正在體驗的感覺的一種解讀。焦慮的想法能對我們產(chǎn)生多大影響,取決于我們的接受程度,取決于我們有多相信這種想法就是對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要想消除想法對我們的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與想法保持一定的距離。
那具體要如何做呢?
與想法保持距離有很多方法?!稙槭裁礇]人早點告訴我》提到了4個小技巧:
正念:正念有助于鍛煉覺察你的想法的能力,讓想法自然地流動,而不要困在其中。能夠覺察到自己在焦慮時會產(chǎn)生的思維偏差同樣有幫助。如果你能注意到想法的本質只不過是帶有偏見的猜測,那你就能與想法保持一定的距離。把想法看作一種可能的視角,你就能站在一定高度,考慮其他的選擇。
距離語言:還有一種方法,可以與焦慮的想法保持一定距離,就是使用距離語言,可以有助于減少情緒波動。不要說“今天的演講我肯定會出丑”,而要說“我有個想法,就是今天我肯定會出丑,而我注意到,這種想法會引發(fā)焦慮”。我知道,用這個方法思考或說話,一開始會讓你覺得別扭,但它確實能幫助你從想法中后退一步,把想法看作一種體驗,想法不能代表你。
寫作: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把想法寫下來。你可以寫下你的所有想法和感受??纯茨闼鶎懙膬?nèi)容,能讓你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理解、看待你的體驗,內(nèi)心會變得更強大。
核查事實:如果某個想法讓你感到痛苦,那就有必要弄清楚,它是“ 假情報”,還是真值得焦慮。這個過程并不復雜,你只要開始去做,后面會越來越容易。當你覺察到焦慮的想法時,可以按照以下四個步驟核查:
把焦慮的想法寫下來。 在紙的中央畫一條豎線,分成兩欄,就像律師權衡事實那樣,在左邊這一欄,列出所有能證明這個想法是事實的證據(jù)。注意,只有能在法庭上作為呈堂證供的才算是確鑿證據(jù)。 在右邊一欄寫下所有能證明這個想法并非事實的證據(jù)。 如果寫完之后,你發(fā)現(xiàn)焦慮的想法并不是像你之前想的那樣就是事實,那說明你該考慮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了。這項練習很簡單,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對這個想法最初的信念,給自己機會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你正在與焦慮抗爭,你可能希望有一個簡單易學、立竿見影的方法,很多人在心理治療初期都有這種想法。
朱莉·史密斯在《為什么沒人早點告訴我?》一書中提到了兩個臨床驗證有效的小技巧,簡單易用,而且只要幾分鐘就能顯著緩解焦慮,至少能防止焦慮升級為恐慌。
當焦慮被觸發(fā)時,我們的呼吸會變快,這是因為身體需要更多的氧氣,為生存反應提供能量。你會覺得喘不過氣,呼吸變得急促、短淺,導致你的身體系統(tǒng)積聚過量的氧氣。假如你能放慢呼吸,身體就會平靜下來。而且,如果你能延長呼氣的時間,讓呼氣的時間比吸氣的時間更長,讓呼氣比吸氣更有力,就能減緩心率。當你的心跳不再那么劇烈時,焦慮反應也會減輕。
有些人在做長呼氣時喜歡數(shù)數(shù),比如吸氣時數(shù)到7、呼氣時數(shù)到11,你也可以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c時間練習慢呼吸技巧,這是一種能夠立刻見效的焦慮管理工具。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練習,別人完全不會注意到。朱莉·史密斯教授提供了一種她最喜歡的方形呼吸法,具體操作如下:
工具箱:方形呼吸法
1.凝神注視方形的物體——窗戶、門、畫框或電腦屏幕。
2.雙眼盯住方形物體的左下角,當你吸氣時,數(shù)到4,眼睛看向右上角。
3.屏住呼吸4 秒鐘,視線從右上角轉到左上角。
4.當你呼氣時,眼睛往右下角看,再一次數(shù)到4。
5.屏住呼吸4 秒鐘,再看回左下角,然后重復以上步驟。
在這個過程中,吸氣4 秒鐘,屏住呼吸4 秒鐘,呼氣4 秒鐘,再屏住呼吸4 秒鐘。專注于方形的物體可以起到引導的作用,幫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避免過早分心。如果你練習幾分鐘后,覺得沒有什么作用,那就繼續(xù)練。你的身體需要一段時間來做出反應。如果你能練習得駕輕就熟,那當你恐慌害怕時,運用起來就會更得心應手。
?運動
還有一個方法幾乎能立刻見效,而且只需少量練習就能掌握,那就是運動。當你的焦慮反應被觸發(fā)時,你的肌肉里會充滿氧氣和腎上腺素,隨時準備行動。如果不讓自己動起來,消耗掉這些燃料,那你的身體就像發(fā)動機已經(jīng)點火卻無法發(fā)射的火箭一樣,你會渾身冒汗,四肢顫抖,在房間里來回踱步。
運動是最好的焦慮管理工具之一,因為它其實是順應了你身體的威脅反應。身體本來就準備行動了,那不如干脆讓它動起來,這樣才能消耗身體所產(chǎn)生的能量和應激激素,從而恢復平衡。
如果你一整天情緒都比較緊張,不妨到戶外慢跑,或者打半個鐘頭沙袋,做一些高強度鍛煉。讓身體動起來,才能真正緩解身體所承受的壓力,坐下來放松時你才會覺得平靜,也更容易入睡,進一步養(yǎng)足精神。
這6個小技巧,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平復焦慮情緒,但我們也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會焦慮,這是天性使然,重要的是如何學會處理和安置這些焦慮情緒,從焦慮中解脫出來,而不是任由這些情緒撕扯消耗著我們。
書名:《為什么沒人告訴我?》,作者:[英]朱莉·史密斯,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朱莉·史密斯(Julie Smith)醫(yī)生是一位有十多年診療經(jīng)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她在漢普郡有一家私人診所,在英國國家醫(yī)療服務體系(NHS)工作了十年,在社交媒體上擁有超過400萬粉絲,她發(fā)布的帖子收獲了2000多萬個贊。
2019年11月,她開始在TikTok上提供關于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臨床驗證有效并切實可行的建議。其中備受關注的視頻之一已經(jīng)有3200萬的點擊量,BBC聯(lián)系她制作了一個短片來幫助人們應對孤獨,這段視頻被發(fā)布在BBC的社交媒體上,僅在Facebook上就被觀看了140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