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許久的新東方,靠雙語直播帶貨火出了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旗下直播間“東方甄選”用了半年時間將粉絲量從0做到了100萬,又用三天時間,從100萬漲到200萬。主播們靠說詩詞歌賦,靠談人生理想,講真誠的故事和產品,在一片“賣個玉米給我說哭”的聲音背后逐漸被質疑,6元一根的玉米是否賣貴了?
自從新東方雙語帶貨 直播 火了以后,關于直播間農產品賣得貴的質疑不斷。
面對帶貨農產品價格普遍較高,新東方主播董宇輝回應說,“谷賤傷農”,一個東西如果徹底沒有利潤,那么農村種地的人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價格不能太低。
董宇輝這一番解釋后,話題量直沖榜首,被網友指出,這場“谷賤傷農”的同情,似乎和農民本身關系并不大,但不失為一個好故事,谷賤傷的不是農民,而是直播間的GMV。
相比售賣價格高,引發(fā)眾多網友不滿的原因轉變?yōu)?,用“谷賤傷農”的道理來解釋直播間的商品為什么賣這么貴并不合適,而是該說明這根玉米到底哪里好,與市面上1元一根的差異化,來體現(xiàn)為何值6元錢。
“谷賤”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宏觀的社會問題,正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糧食就是很便宜,賣的貴,自然要拿出“貴”的理由來。
更何況,現(xiàn)在的零售渠道并非與農民合作,很多農副產品的供給都是靠當地的合作社,合作社下面雇傭農民種植,并進行收購,這些產品一部分被品牌商買斷,屬于直供模式,還有一部分被線下的收購商收購,產品進入超市等渠道。
而合作社,乃至農民的收益,早在收購前就確定了。
舉例來看,收購部按市場價格收購當地農產品,從合作社收購后,需要經過收購——運輸——中心倉——分銷商——零售商,這一完整的流程,最終的零售定價由市場反應來決定,而彼時無論定價多少,都與產地完全沒有關系,更不會返回給農民,收購價是最終的成交價格,哪怕玉米賣到100塊錢一根,已經與農民毫無關系。
這兩天還有一則新聞,東魁楊梅出口沙特,一顆的價格賣到60元,但從農民手里的收購價格只有4元。
所以,在直播間售賣農產品,如果是生產企業(yè)直接供應的話,那么,最終的受益者或許是企業(yè)本身,否則大都的受益者是分銷商。
分銷商將收購的玉米分揀裝盒
再反觀新東方直播間的回應,一句簡單的“谷賤傷農”,就把分銷商和直播間的利潤推到農民身上,所以才引起大家的不滿。谷賤傷農這句話沒問題,但其中的“谷”指的是農民賣出作物時的收益,并非是直播間賣出的價格。
所謂的“谷賤傷農”,恐怕早已在直播間開賣時,就已經被傷完。
而相反,在面對網友的質疑時,或許用一系列華麗的言辭解說玉米產地、質量、稀缺性、口感甚至是種植過程中用了什么肥料,來營造高級感,都比一句“谷賤傷農”更有感染力。
在高價售賣玉米這件事上,還有另一種聲音,雖然單價利潤沒有給到農民,但如果銷量帶動,最終會通過產業(yè)鏈傳導,農民可以賣出去更多產品,這樣總收入也是多的。
一位零售行業(yè)從業(yè)者告訴《靈獸》,糧食收購統(tǒng)一供銷是一個體系,規(guī)模較大的合作社和銷售渠道聯(lián)營或者直銷是可以提高糧食直接生產者利潤,這是社區(qū)團購為什么會強調低價走量,再反作用于生產一樣,但小規(guī)模產地沒有話語主導權,收購價格無法與市場終端相比。
在市場上,農產品品質有不小差異,但農產品成本和定價的更多因素在渠道上,而真正的成本和利潤其實主要就是在運輸環(huán)節(jié)和銷售環(huán)節(jié),還有所謂中間商賺差價。加之,產量、供給和需求不完全適應等因素,也會讓農產品附加值變低。
《靈獸》在盒馬搜索玉米發(fā)現(xiàn),單斤價格在6-10元不等,按照一斤2根玉米計算,每根價格在3-5元。在北京新發(fā)地官網查詢,近一個月玉米收購價格平均都在1.5元每斤。對比其他渠道,線下商超售賣并不便宜,但大家對線下渠道多了不少“寬容”。
北京新發(fā)地官網玉米價格
這是因為消費者很清楚,傳統(tǒng)銷售渠道里,線下成本更高,需要支付供應鏈、人工和房租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成本,反觀線上直播間,沒有把干掉傳統(tǒng)渠道的大山的收益留給消費者,還背負了另外兩座大山,傭金和攤位費,而這些都是直播間的直接收益。
更具體一些是,一款產品進入直播間,主播機構要抽成20%左右,平臺要抽成15%,客服、物流、冷鏈倉儲等要損耗30%,僅僅這些部分加起來就已經達到55%左右,再加層層的中間商,所剩利潤本就無幾。
再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所有的農產品也都遵循供需平衡。
農副產品今年的價格高,第二年就會有農民涌入這個品類種植,種植的多了,價格就提不上去,就有了“谷賤傷農”;但如果銷量不好,種植的少了,第二年價格就能上去,也就有了此前的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兒,甚至“二師兄”身價暴漲。
對比直播間的大爆品類,美妝、護膚甚至是家電,其銷售額在部分直播間確實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農產品在直播間的效果不大,一是,很多主播不愿意上,品質無法把控;二是,確實價格也賣不上去,只能作為助農項目。”上述零售從業(yè)者稱。
直播間作為銷售渠道的中間商,無非吃的是銷售提成,沒有供應鏈渠道,定價多貴都與上游無關,對農民的收購價也沒有任何幫助。只是一味地靠情懷售賣農產品,借著“谷賤傷農”粉飾高價。
同時,上述采訪者也表示,想要提高農產品利潤無法靠消費者,可以通過集中化采購,集中管理更有助于食品溯源、降本增效;另一種,是壟斷創(chuàng)造利潤,以及通過新型的渠道與農業(yè)結合,挖掘新的增長點。
去年年底,俞敏洪帶著一位女老師開啟農產品直播首秀。在開播3小時里,直播間的銷售總額達到535萬元,相當于5位頭部直播大班課主講一年的工資。
嘗到甜頭的新東方,談起關于助農的構想,“新東方不是為了簡單地賣貨,而是要搭建一個有理想、有情懷的農業(yè)平臺?!?/p>
新東方老師在東方甄選直播間
正如俞敏洪曾與員工所說的那樣,相比起賣貨,更希望能通過直播帶貨、打造農產品電商平臺等方式,讓優(yōu)質的農產品和消費者能夠對接起來,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可現(xiàn)實如此嗎?
經過資本的助推,“東方甄選”直播間大火,但也出現(xiàn)產品把控不過關的新聞,有消費者在直播間購買的桃子發(fā)霉、長毛。
其實,農產品直播帶貨一直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淘寶直播一哥就曾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帶貨農產品,因為在上面翻車過,寄給他的樣品是好的,但售賣給消費者的是壞的、酸的。
農產品直播帶貨,能服務的農民數量是有限的,直播帶貨短期看人氣,長期要比拼的還是供應鏈的掌控能力,以及議價能力。
不僅是直播渠道,任何零售渠道都無法完全避免農產品的“不確定性”。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不高,品質參差不齊,利潤只能在運輸和銷售環(huán)節(jié)中,而不少農產品在偏遠地區(qū),生產方式和科技都較為落后,最重要的是,缺乏嚴格的產品標準和規(guī)范,容易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新東方直播間選品多走高端路線,也介于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市場之間,其同質化特別嚴重,價格彈性高,這其中還需要承擔倉儲費用、運輸費用、運營費用、包裝費用等多項成本,讓其農產品定位無法實現(xiàn)高性價比。
而相比于愿意為存在一定溢價的商品買單的消費者,生活中更多的還是喜歡“便宜真香”的消費者,社區(qū)團購5元10根的玉米市場必然比6元一根的銷量更高,農產品抵達終端消費者就是一個比價的結果,價格極其敏感。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直播間的銷售渠道,實現(xiàn)集中采購,雖然利潤低了,單價低了,一旦總量上去也會賺錢,數量越大越賺錢,中間環(huán)節(jié)帶動的越多,那么其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受益,這也依然是值得用心耕耘的行業(yè)。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幫助農民解決生計問題的初衷,變成一條惡龍的故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