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冠元年。我的心頭萌生出一個想法,在2020年—2021年,日漸清晰。那就是,在放棄幻想,明確疫情會成為這一代人的常態(tài)后,如果國外探訪成為困難,有沒有可能以中國的邊界,做一次經(jīng)年累月的長期探訪。這個邊界,包括新疆、內(nèi)蒙古和云南的腹地,也包括東北朝 鮮族聚居的地方、我的故鄉(xiāng)湛江所處的雷州半島,乃至,或許身處“中心與邊緣”話術的人們淡忘了,像上海、香港這樣的遠東經(jīng)濟大都會,其實也處在中國的“邊界”。
邊界是多重文化交匯之處,也是時代季風最先吹拂的地方。長期以來,邊界的豐富與碰撞,那種越界又一步之遙的質(zhì)感,令我深思,也令我決心開啟這樣一個漫長的計劃。它需要長期的閱讀、走訪、寫作,不可能很快完成,但或許,找到這樣一個錨點,能讓我在疫情中動亂不安的內(nèi)心,能稍微從容一些。
「邊境的褶皺」系列是一個耐心的寫作計劃,歡迎每一位落座的讀者,收錄進這個系列的文字,專注于對邊界的漫游、對于邊界內(nèi)部褶皺的一次次勘探,并期待著,下一次一見如故的重逢。
2022年,我正在上海居家隔離。我們樓全部陰性,已經(jīng)被隔離19天,而其他小區(qū)因為出現(xiàn)陽性,有的朋友已經(jīng)被隔離了30天,甚至更久。對于他們來說,這個春天已經(jīng)失去了。而我身處在遙遙無期的封控中,只能重返書簡,借以安頓困惑無定的內(nèi)心。
我找到了自己漫游云南的見聞,從昆明到大理。一次是在2020年,當時剛剛在北京經(jīng)歷租房搬遷、隔離結(jié)束。一次是在2021年的夏天,那時候大理和昆明雖受疫情影響,但和封控城市相比,仿佛一個“昨日的世界”。
如今回看,仔細修改當時的旅行見聞,聯(lián)想到近兩年不少朋友遷徙到云南,而自己困居封控生活,又有了新的感觸。
當反抗內(nèi)卷的青年人源源不斷奔赴云南,周游在大理和昆明這樣的城市,他們在疫情時代,尋找的不只是鮮花和蹦迪的自由,也是在無法抵抗大時代下沉的前提下,去到西南,踐行以賽亞·柏林所說的“消極自由”。
消極的自由,不是犬儒主義,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在明知“房間中的大象”暫時無法更改的情況下,不輕易地臣服、認命,而是保護自己的主體性,珍惜個性、審美、可以說不的能力,在自己的身上,一點點惠存珍貴的品質(zhì)。消極的自由,是在積極自由無法實踐的情況下,人們的無可奈何之法,但或許,相比于從小就條件優(yōu)越,可以成為世界公民的人們來說,對于身處時代與家國夾縫中的普通人,消極自由是一種更現(xiàn)實的存續(xù)策略。
云南不是歲月靜好的云南,也不是中國的例外狀態(tài)。我需要誠實地指出,文章講述的,主要是昆明和大理,這兩座在疫情中相對平靜的城市。但是在云南,還有像瑞麗這樣的邊境城市,兩年來疲憊于一輪輪的封城之中。這座邊城的人口已經(jīng)流失了一半,它在輿論場的分量卻不及上海百分之一二。
大部分人的安穩(wěn),是邊境城市用犧牲換來的守護。有些代價不能被遺忘,否則,我害怕自己的文字成為歲月靜好的濾鏡,因為那不是真相。這或許,也是我在這篇重返云南的文字中,最后想要補充的。
?宗城
我讀中國文學,喜歡汪曾祺的文字,汪曾祺文字的味道跟一座城市很像,那就是昆明。汪曾祺的青春期是在昆明度過的,從十九歲到二十六歲,在昆明,他求學、戀愛、謀生,走遍昆明的大街小巷,領略過西南聯(lián)大的神采,聯(lián)大諸君把他的胃口養(yǎng)刁了,使他更追求文字上的趣味,講究好玩、有趣、說人話。
生雞活鴨、新鮮水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他寫昆明,重點寫的著重描繪的不是昆明的歷史大事,而是白貓、軟墊、汽鍋雞、過橋米線、菌子、泡梨、葛根、燜雞,匯總起來,就是一幅昆明的美食地圖。你會看到不同米線的口感差異,也能在他的文字里游蕩金馬碧雞坊、文林街、龍翔街、大觀樓、翠湖、茶館。
1996年,汪曾祺給《昆明貓》畫作寫款識,款識道:“昆明貓不吃魚,只吃豬肝。曾在一家見一小白貓蜷臥墨綠色軟墊上,嬌小可愛。女主人體頎長,斜臥睡榻上,甚美。今猶不忘,距今四十三年矣?!笨梢娝娜の?。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汪曾祺的行文,那就是“從容”。畫家王夢白的作品蕭疏淡雅,汪曾祺的文字也有這個特點。如果要我形容昆明的氣質(zhì),想到的也是這從容二字。
我第一次去昆明,是在孩童時期,那時父親在西南打工,我們一家人曾在昆明短住,可惜記憶已模糊,具體細節(jié),如今已記不太清。第二次去,是在2020年的七月。
當時,北京疫情剛剛緩解,朋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昆明?他那時計劃在昆明做青年空間,邀請我來昆明轉(zhuǎn)轉(zhuǎn),路費住宿費報銷。我想,這等好事,不去白不去。那陣子在北京待太久,整個人處于要發(fā)霉的狀態(tài),我很快就購買了到昆明的機票。
在昆明的第一夜,我們住進城中村。廉價賓館下都是大排檔,一群人圍桌而坐,開綠瓶啤酒,吃大份燒烤,凌晨兩三點,夜市仍有人煙,不遠處就是清一色的商品住宅,冷冷冰冰的立方體,猶如一座座墓碑佇立在茫茫曠野。
我們那晚住70塊一晚的廉價賓館,這里住一個月,包折扣,可以壓縮到一千塊以下。朋友在北京做青旅,遇到過流管辦查隔斷,在昆明的城中村,他笑著問,這里不會查群租房了吧?我們沉入茫茫黑夜,幽藍的夜色中,隔壁情侶的聲音傳入耳中。
水果攤 ?宗城
昆明已經(jīng)沒多少人戴口罩。新冠疫情在這里淡去,人們恢復到日常的勞動和作息。和昆明相比,北京限制頗多,坐上地鐵和公交車,不戴口罩仍會被警告。北京是首善之地,吸引全國人的目光,出一點閃失,都會被朝陽區(qū)的媒體爭相報道。基層管理者生怕出問題,丟了工作,寧可錯殺,也不放過,這就決定了北京的政令層層下移、越來越嚴,上面的人說話,下面的人往往會按更嚴的方向執(zhí)行,加之高昂的租賃成本和物價,這幾年,北京的青旅生意不好做。
眼見于此,很多北漂選擇南下。疫情期間,我曾經(jīng)在五道口的朋友,都四散天涯,在南方開始新的生活,云南就是他們的目的地之一。這里有蒼山洱海,也有大理古城,雖說文藝二道販子遍地,讓一些街市充滿了庸俗氣,但比起東部大城市,云南大部分地方仍有樸野、清澈之氣,漫步彩云之南,一個人會由衷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會意識到,如果人這一生只為金錢和榮譽勞碌,那不過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平庸生活。
在昆明,我們?nèi)チ说岢?,它是云南的一滴淚,卻養(yǎng)活了幾代人的生計。昆明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水。滇池,是來來往往的人繞不開的名字。它綿延300余平方公里,是云貴高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世代代昆明人的“母親湖”,眺望滇池,會想起古代的云夢澤,云夢之大,如同望不見盡頭的滄海,煙氣橫溢,霧豹穿梭,據(jù)說劉邦的大軍曾在這里迷了路,所以唐代劉禹錫說:“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痹茐魸山o人的震撼可想而知。
如今,云夢澤消失了,滇池的面積在變小,可它仍然像是一面綠色的巨大鏡子,鑲嵌在云南的地表。如果沿著湖邊走,從起點回到起點,一天一夜都走不到盡頭。
依托滇池,昆明漁業(yè)、旅游業(yè)乃至房地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人類沒有回報滇池,卻在這里索取很多。土生土長的昆明人說,年少時看到的滇池,比現(xiàn)在看到的更壯觀、更清澈?!跋奶?,滇池湖畔人山人海,大家在岸邊唱山歌、跳民族舞,在清澈的湖水里游泳、劃船、嬉戲,好不熱鬧?!笨墒窃诤髞?,滇池的水質(zhì)開始變差。昆明有一首民謠唱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摸蝦做菜,七十年代游泳痛快,八十年代水質(zhì)變壞,九十年代風光不再?!?/p>
隨著城市粗放發(fā)展、大量工業(yè)項目的開發(fā),滇池水質(zhì)拉響警報。八九十年代,滇池一度成為“臭湖”,政府投入近500億元治污,滇池的水質(zhì)才慢慢從劣V類提升為V類,到2018年上升至IV類。
水質(zhì)恢復了,原住民們又有另一大困擾,就是各大房地產(chǎn)商在滇池附近圈地、囤地,拉高樓市價格。比如位于滇池南岸的晉寧區(qū),匯聚了近10家大牌房企,落地了多個千畝大盤項目,成為地產(chǎn)商眼中的“風水寶地”,以至于“云南新聞網(wǎng)”的記者感嘆:“滇池是昆明人的,還是地產(chǎn)商的?”
關于昆明,最令文人魂牽夢繞的,或許就是滇池和西南聯(lián)大遺址。但說實話,滇池再美,也不過是大一點的湖泊,西南聯(lián)大再有名,也只是一堆物是人非的石頭。一處風景,最重要的是人,沒有人,風景是無趣的。就像人們懷念西南聯(lián)大,不是那些建筑工藝水平有多高,而是恰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最精英的一批學者,齊聚在昆明的土地上。
“1937年至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這三所著名高校,為了保存知識火種,南下、西遷,輾轉(zhuǎn)大半個中國,來到昆明合并組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p>
在歷史罕見的偶然中,梅貽琦、蔣夢麟、聞一多、鄭天挺、朱自清、馮友蘭、周培源、錢穆、錢鍾書、潘光旦、江澤涵、湯用彤、吳晗、吳大猷、吳有訓、陳岱孫、陳省身、陳寅恪、張奚若、金岳霖這些學人,來到中國的大后方,即便在最黑暗的歲月,也沒放棄光明的向往。聞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講》中寫道:“我們有力量打破這個黑暗,爭到光明!”
那是一段戰(zhàn)斗機頻頻空襲的歲月,一代學人住在土墻泥地茅草頂?shù)乃奚崂?,閱讀歷史與文學,學習數(shù)理化知識,堅信畢生所學,正在此刻,外寇可奪我土地,但無法摧毀人們重整河山的意志。當人們懷念西南聯(lián)大,懷念他們不曾經(jīng)歷的一代人事,他們所懷念的,是那一代學人的巍巍風骨、兼容并包的思想風貌,而并非西南聯(lián)大的建筑本身。
舊時王謝堂前燕,當知識分子沒落了,西南聯(lián)大的風骨,也早隨了一代學人的逝去而雨打風吹去。瞻仰一塊石頭,又有什么用?何況,這石頭還不是舊的,不過是七十年代后新建、和西南聯(lián)大已經(jīng)無甚關系的建筑,即便擠出感慨憑吊,也不過換來西風的無言。
過去在天津讀書,朋友來天津玩,說想去梁啟超、曹禺、李叔同故居玩,我都說,你別抱太大期望,沒多大意思。因為大部分人,不是建筑師,感興趣的其實是人,跟那個空房子沒什么關系,本質(zhì)上,梁啟超住的房子,和同款的其他房子,沒什么區(qū)別,它之所以有人看,不過是因為梁啟超住過罷了。這就譬如魯迅上過的茅房,有人也覺得新鮮。
所以,來到昆明,遺址、故居云云,可以一看,但不必期望太多,現(xiàn)在的昆明,和蔡鍔、西南聯(lián)大在的昆明,早已經(jīng)是兩回事。
撈魚河濕地公園 ?宗城
住在昆明的第二天,我去到聶耳歌劇院蹦迪。
聶耳歌劇院在昆明官渡區(qū)春城路289號,對面是昆明國際會展中心。抬頭望去,那是一座圓筒狀的高大建筑,大底座、結(jié)構對稱、層層階梯,夜晚外墻閃爍著紅藍色的光,像是發(fā)光的肯德基全家桶。
早上,這里承辦優(yōu)雅的藝術活動,晚上,這里是蹦迪者的天堂。不只是聶耳歌劇院,在官渡區(qū)海明路、國貿(mào)路和春城路連接的片局,是昆明年輕人享樂的圣地。觥籌交錯,酒池肉林,外面一片寂靜,內(nèi)頭歌舞喧喧。在昆明,這片安靜、邊緣的土地上,卻有這樣一處完全不遜于北京三里屯的娛樂場所。
聶耳歌劇院、雙橋夜市、文林街可能是昆明最有意思的地方,但最初,我并沒有把它們列入行程表,多虧一位本地人的介紹,我才沒有錯過。
那位朋友不是云南本地人,但對云南很熟,我笑稱他是老炮。他這次待在昆明,跟公司的一個項目有關,為了節(jié)省租金,同時保證生活品質(zhì),他住在云大東陸校區(qū)附近、毗鄰云南省雜技團家屬院的一家民宿。
那家民宿在一棟老式公寓的頂層,沒有電梯,只能摸黑上去,但一打開門,綠植、鮮花環(huán)繞,空間寬敞,是一處休閑隱居、俯瞰城市風景的好去處。
老炮是個爽快人,不但幫我們搞定住宿,還帶我們夜游昆明。雙橋夜市、文林街酒吧,他都去過,那些昆明的地下奇談、彩云之南的消遣場所,在他口中如數(shù)家珍,我們原本疲憊的肉身,很快振奮起來。
雙橋夜市風情街 ?宗城
在美食街,他請我們吃了一頓傣味烤雞,聽說我們晚上要閑逛,他問,你們聽說過官渡區(qū)的夜總會嗎?那里非常熱鬧,相當賽博朋克!
我問他,是蹦迪場所嗎?他說是,但和三里屯蹦迪還不太一樣。三里屯的蹦迪,就像北京的節(jié)奏一樣快到像吃了搖頭丸,但云南這里不是,云南悠閑得很,人們自在地蹦迪,還有人送花,門口就有賣花的,說是花市里來的,經(jīng)常有男人買花送給女人。
我打斷他,那為什么說它賽博朋克?他仿佛說到了小說最高潮的部分,露出欲蓋彌彰的眼神,說:“那里的建筑太魔幻了!三里屯,很多酒吧、迪廳,你一看就像蹦迪的對不?但那里不是,那里反差得很!”
老炮釣起了我們的胃口,我們說走就走,決定夜晚去蹦迪。說起來,我上次蹦迪已經(jīng)是在北京五道口,疫情爆發(fā)后,隨著酒吧關門歇業(yè),我也就很久沒去了。
1922年,23歲的海明威在巴黎見證了一席流動的盛宴,爵士樂、飛女郎、高跟鞋、豪華跑車,男男女女像飛蛾一樣舞動,艷麗的女郎開著香檳在舞會上尋情逐愛。
海明威為此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論去到哪里她都會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p>
在昆明,這座外界印象中與巴黎相去甚遠的城市,我卻在這里,在聶耳歌劇院、雙橋夜市風情街、文林街,感受到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筆下的文字相似的活力。
一切充滿生命力,一切又是如此空虛,人們重復昨日,浪費酒精和氧氣,對他們來說,浪費就是這個年紀的正事,他們當然聽說長輩們的教誨,但那又如何,浪費才是他們在20歲,在生命最無處宣泄的時光擁抱生活的方式。
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所描繪的,他們享受當下,把鈔票灑向天空,用一瓶瓶香檳將自己灌醉。每一個喧囂的夜晚,他們都體會著“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在黑色大道旁,望不盡的浮寄流寓,說不完的一晌貪歡,高跟女郎與時尚男士穿行于笑語、香擯和繁墾中,杜松子酒和烈性酒灑在金色女郎的頭上,雙簧管、長號、薩克斯管、大小提琴、短號、短笛、高低音銅鼓等在紳士耳邊徹夜吹響,四處而來的賓客,不分白天與黑夜。
我至今記憶猶新歌劇院側(cè)面的一棟寫字樓。在外面看,和普通的商務辦公場所別無二致,但走進里面,左拐后推開一扇門,我的耳朵突然被強烈的音浪震顫,即便大聲說話,也難以聽清。年輕人蹦迪的地方就藏在這里,性感的藍色燈光下,上千名舞者在足球場面積大小的迪廳里扭動身體。而我,嘴上說蹦迪,身體像一具組裝失敗的木偶,很不協(xié)調(diào)地搖擺,在羞愧于自己舞蹈的拙劣后,又默默回到角落,在暗處看沸騰的人群。
和五道口、三里屯的蹦迪場所相比,昆明的蹦迪人群,服裝更為多元。有漢族服飾,也有傣族的,人群構成更為復雜,昆明位于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樞紐,是多民族匯聚的城市。漢族、彝族、回族、哈尼族、景頗族、獨龍族、僳僳族、東巴族、蒙古族、納西族……但在迪廳,不同民族的青年們區(qū)別并不大,一樣的旺盛活力,一樣的熱烈起舞,在門口,賣花郎寂寞地站著,等待青年買花。
疫情之下,百業(yè)凋敝,昆明也受到影響,不過買花行業(yè)依然熱鬧,疫情并未阻止青年人買花、蹦迪、喝酒,在昆明,最紅火的除了永遠人頭攢動的菜市場,就是酒吧、迪廳和花市,它們象征著欲望,也代表著人們對浪漫偶遇的一絲向往,在平淡似水的生活中,他們憧憬自己的小小火光,顯然,酒吧、迪廳和花市是他們的理想場所。
出來時,我看到有女人在路邊破口大罵,她和另一個女人在吵架。保安隔開她們,路人見慣不慣,從她們身邊走過。在路口,又有新的紅男綠女下了車,準備奔赴這流動的盛宴。狂歡之后是空虛,熱鬧是孤獨的底色。我們乘坐滴滴打車離去,凌晨兩點的昆明,窗外吹著舒服的風,夜色溫柔,城市安詳?shù)剡M入夢鄉(xiāng)。
在昆明,逛書店也是一個樂趣。昆明的書店很多,大隱隱于市,一些書店的選品,不亞于甚至好于北上廣的許多書店,比如文化巷的大象書店,比如這家昆明老街里的東方書店,鬧中取靜,藏有大量與文學、云南史、西南聯(lián)大有關的珍貴藏書,大門口是西南聯(lián)大專輯,楊瀟今年出版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是門面,如無意外,這本書將是今年非虛構榜單的???。
進書店,比較有特色的是跟云南有關的書籍,各種地方志、口述史、文學作品、人物傳記等,如果有作家、學者想寫云南,這家書店是一個自習的好地方。
書店選品者對文學也很有熱情和自己的品味,在書架上匆匆一覽,這家的文學選書大多靠譜,更令閱讀者喜歡的,可能是它收藏了很多具有年代感的雜志,包括1980年代的《人民文學》、很多非政府資助的民間文學刊物,以及《新青年》等經(jīng)典雜志。
東方書店 ?宗城
昆明,這座云南省的省會城市,從南詔古國、大理國到如今,昆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論名氣,它既不如北上廣這樣的東部一線城市,也不如同省內(nèi)的大理、麗江等旅游勝地。當大理的文藝神話在互聯(lián)網(wǎng)冉冉升起,吸引一批又一批厭倦都市生活的人們?nèi)ザ燃儆瓮妫ッ鬟@座城市的魅力,卻少了很多文人墨客傳頌。
如今人們想到昆明,最先想到的是滇池、西南聯(lián)大、汽鍋雞或者過橋米線,在美食與古跡之外,如今的昆明,其實也有很多小眾但有意思的地方,從園西路到文林街,從大象書店到東方書店,再到一條綿延千米的小吃街、一座夜晚辦起蹦迪派對的歌劇院,昆明不只有歲月靜好,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熱鬧所在。
夏天適合去昆明走一走,不那么熱,也不那么急躁,有城市的市民氣,又少了一分大都市急匆匆把人推著走的緊迫,這里四季如春,傍晚涼風愜愜,走在這里,會感到一些重要的事情,也不那么重要,今天沒有做完,那就明天再做,汪曾祺是生活的行家,他推崇昆明的吃和生活,寫過很多散文記錄。可見,在享受生活的人眼里,昆明是一座值得細細回味的城市。而它的景色,也不必急于逛完,因為它的好就在行走之間,它使人可以慢一步,而無需為這份慢感到慚愧。
在昆明,源源不斷的旅人在此落腳,也會順道去往大理和麗江。那是久負盛名的旅行之地,也是千百年來被一代代旅行作家書寫的地方。先后兩個夏天,機緣巧合我都去了大理,這并不意味著我對大理有某種濾鏡,只不過是純粹經(jīng)濟上的考量,既然來都來了,昆明到大理火車票也不貴,不如趁機好好游蕩,以免來日單獨去大理多付出一筆高鐵的費用。
我在大理的見聞,后面試圖通過更詳細的文字講述,在這里,我只想略記一二。在我的記憶里,大理不僅與南詔、大理古國有關,也是流浪藝術家、社區(qū)建設者的聚集地。千禧年初,一批從北上廣離開的藝術家來到大理,在蒼山洱海邊,過上嬉皮士般的生活。當時,大理的房價、租金都很低,生活成本遠小于一線城市。但早在疫情之前,城市士紳化進程,以及大理經(jīng)濟結(jié)構對于旅游業(yè)的過度倚重,已經(jīng)讓本地人對大理的未來產(chǎn)生隱隱的擔憂。
當我來到大理時,在大理古城不遠處,一批批房地產(chǎn)項目仍舊在陸續(xù)推動,疫情沒有耽誤人們對房子的熱情,到處可見施工工地和刺激人們買房欲望的巨幅廣告。在大理,整座城市70%的收入來自于旅游業(yè),伴隨著房地產(chǎn)和消費水平的上升,許多年輕人為了掙錢,早就出去昆明或者更遠的地方打工。
當我坐車環(huán)行洱海時,司機看到大片大片無人耕作的荒草地時感嘆道:“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這些地也沒人種了?!?/p>
士紳化的現(xiàn)象不獨發(fā)生在洱海,在昆明滇池旁邊,放眼望去也處處是封閉的高爾夫球場、氣派奢侈的海景別墅。這些別墅和球場只有特定人群能進入,其他人被高高的護欄拒之門外。
關心大理的人并不迷戀那歲月靜好的烏托邦話語,也不僅僅把大理作為享樂的“大理福尼亞”或者光鮮亮麗的網(wǎng)紅之都。大理的社區(qū)實驗、教育項目在如今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比如在《仿佛若有光:大理訪談錄》中,作者黃菊就深入對談了大理的不同人群。比如在大理種田的遼太郎、許崧做的教育社區(qū)、陳鋼&三三在2011年籌建的貓貓果兒幼兒園、研究創(chuàng)意料理的麗萍。
大理更長久的意義,不再是享樂之都、歲月靜好之鄉(xiāng),而是一片社區(qū)的試驗田,一個探索新式教育項目與生活方式的城鄉(xiāng)小共同體。在中國,大理的邊緣和包容為它提供了這種探索的便利,而疫情的常態(tài)化,東部沿海城市受困于疫情,日復一日產(chǎn)生的疲憊與幻滅,反而讓中國正在出現(xiàn)一輪新的“游民潮”——對內(nèi)卷競爭厭倦的青年人,正在奔赴中國的西南地區(qū),而大理,是他們的一個重要據(jù)點。
我想,這是探訪大理所必須要指出的,也是我在觀察大理現(xiàn)象,乃至新一輪中國游民潮,所必須直面的議題。作為探索樣本的大理,究竟能為社區(qū)更新提供什么啟示?過濾掉美好和唱衰的濾鏡,真實的大理現(xiàn)場,它的內(nèi)部褶皺又是怎樣的?在未來,我希望重返云南,來回答這些問題。
那個夏天,關于昆明和大理的記憶,如今已經(jīng)如同琥珀般,惠存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在昆明,我剛好度過了自己的23歲生日,因疫情久未謀面的好友,給我發(fā)來私信。
那時候,我正在讀詹姆斯·C·斯科特的《逃避統(tǒng)治的藝術》,我對好友說:“云南是一個適合流亡者的地方?!焙糜鸦卮鸬?“流亡者適合一直在路上?!?/p>
大理 ?宗城
/關于作者/ 宗城
廣東湛江人,1997年生人。文字學徒,足球愛好者,做了一個方言味比較濃的播客《席地而坐》。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廣西師大書評獎,入圍深焦影評大賽決賽。作品散見于《單讀》《西湖》《ONE》《作品》《廣州文藝》《端傳媒》《財新周刊》《SIX TONE》等雜志或媒體,籌備出版作品集《至少還有文學》(暫定名),目前正在寫小說和做公共空間觀察。
關鍵詞: 三里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