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知名天使投資人王剛盯上了輔助生殖賽道。
投資界獲悉,上周新一代輔助生殖技術創(chuàng)新公司廣州女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女媧生命)繼8月完成天使輪融資后,又成功完成天使加輪融資。其中,這兩輪融資由覺資投資、金晟資本等共同完成,而覺資投資正是天使投資人王剛創(chuàng)立的家族辦公室基金。
資料顯示,女媧生命成立于今年6月中旬,是一家輔助生殖技術研發(fā)商。公司背后掌舵人是一位教授——劉江,他從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畢業(yè)后,遠赴美國深造。2009年,劉江決定放棄國外的生活和工作回國加入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為女媧生命的創(chuàng)立埋下了伏筆。
王剛為何盯上“造娃”市場?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96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需要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整個輔助生殖技術市場需求規(guī)模達到4341億元。這個“造人”江湖,已經誕生了知名上市公司錦欣生殖、貝康醫(yī)療等。而梳理發(fā)現,今年以來至少有9家輔助生殖公司相繼完成融資或被收購,這一條鮮少被提及的賽道正隱隱爆發(fā)。
成立不到5個月就拿下兩輪融資,女媧生命有何來頭?
資料顯示,女媧生命是一家自主可控、擁有完整專利授權的試管嬰兒技術服務商,專注于輔助生殖醫(yī)學的研發(fā)及應用。目前,公司已經建立起具有產品開發(fā)、生產、質控及臨床研究經驗的專業(yè)團隊。
女媧生命的DNA甲基化胚胎篩選技術(pre-implantation methylation screening,PIMS)是新一代的胚胎篩查技術。相較于PGS技術只能檢測胚胎的染色體倍數,PIMS技術能夠同時檢測胚胎的染色體倍數和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狀態(tài)。臨床上使用PIMS篩查后,便不再需要進行PGS篩查了。
創(chuàng)始人劉江教授介紹道,女媧生命團隊已在中科院科研體系內對PIMS技術進行研究和持續(xù)優(yōu)化長達七年之久,并在中科院“十三五率先行動”的評估中,獲得院優(yōu)秀評價。女媧生命已經聯合國內領先的生殖中心完成了182個家庭、近千例胚胎檢測的臨床前研究。
目前女媧生命也已經聯合國內領先的生殖中心完成了182個家庭、近千例胚胎檢測的臨床前研究。而且,PIMS技術正在研發(fā)針對有生育意向的男性以及特定人群的甲基化檢測產品,未來可直接向消費者銷售。
劉江是何人?關于他的公開資料少之又少。從零星的報道中,我們得知,劉江出生于1975年,19歲的時候考入煙臺大學,1998到2003年,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獲得博士學位。隨后,他遠赴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從事博士后研究。劉江還在耶魯大學從事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到2009年,他在芝加哥大學人類遺傳學系擔任研究助理教授。
科研貫穿了劉江的學習和職業(yè)生涯。2009年,他放棄國外一流大學的優(yōu)渥條件和外國居留權,決定回國加入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回國建立實驗室后,劉江開始研究表觀遺傳學課題。他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當時在研究時,由于生物樣本資源、相關經驗缺乏,當時質疑聲、反對聲很多,甚至回國四年的時間,劉江才發(fā)表了一篇論文。
劉江曾評價自己不是一個猶豫的人,碰到難題就去專心思考,在各種挫折和困難面前,韌性很重要。付出總有回報,2017年他發(fā)現染色體3D結構在胚胎早期發(fā)育中從消失到逐漸重建的動態(tài)變化;2018年,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人類胚胎基因組的激活機制,這些成果陸續(xù)發(fā)表在《細胞》雜志上。
與此同時,他發(fā)現,目前我國大約10%-15%的家庭需要輔助生殖技術的幫助,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超過1000億元,而臨床上輔助生殖的出生率只有約30%,因此如何篩選高質量的囊胚植入母體進而提高試管嬰兒的出生率,是輔助生殖中至關重要的問題。
今年8月,劉江成立女媧生命,隨后迅速成功完成天使輪融資以及天使+輪融資。值得一提的是,兩輪融資由覺資投資、金晟資本等共同完成。而前者——覺資投資,來頭也不小,這是一家家族辦公室基金,由滴滴和滿幫集團的天使投資人王剛先生創(chuàng)立,目前具有約數十億美金管理規(guī)模,主要投資于中國的互聯網和醫(yī)療行業(yè)。
在中國創(chuàng)投圈,王剛向來充滿著傳奇色彩。踏入創(chuàng)投圈前,他曾是一名阿里早期員工。2002年,王剛加入了阿里的支付寶商戶事業(yè)部,花名“老聃”,后來做到阿里副總裁。
從阿里辭職出來后,王剛原本想與另外三個合作伙伴一起創(chuàng)業(yè),但由于幾人都是做B2B業(yè)務的,而且公司股份分配不均。王剛因此就干脆轉換了一下思路:“你們去做CEO,我直接蛻變做投資人,我愿意跟你們一起想主意、出錢。”于是,便有了日后押中滴滴、投出滿幫的天使投資神話。
天使投資,往往九死一生。這些年,王剛前前后后投資了近百個項目,有成功,也有遺憾。盡管王剛鮮少露面,但他的一舉一動依然備受關注。今年1月,王剛先后參與了今日人才、百煉智能的A輪融資,以及盈合機器人的戰(zhàn)略投資,依然活躍。
這次令人意外的是,以往活躍于互聯網圈的王剛竟然也在投輔助生殖賽道。
這是個隱隱爆發(fā)的風口。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至少有9家公司先后獲得融資或被收購,分別是女媧生命、東蘊醫(yī)療、星博生物、韋拓生物、拜爾洛克、瑞柏生物、和萬家醫(yī)院、DHC醫(yī)療、好孕幫,背后投資方既有王剛的家族辦公室基金覺資投資、中金啟辰基金、松禾資本、冪方資本、丹麓資本、深圳高新投、鼎信資本等VC/PE機構,也有上市公司錦欣生殖、貝康醫(yī)療。
本月初,輔助生殖賽道誕生了一筆較大的收購案。11月3日,貝康醫(yī)療發(fā)布公告,與星博生物訂立投資協議,據此,公司同意以人民幣8500萬元收購星博生物51%的股權。此次收購事項完成后,星博生物將成為公司的非全資附屬公司。被收購標的男科領域優(yōu)勢明顯。根據中國人口協會、國家計生委聯名發(fā)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中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為12%-15%,其中導致不孕約30%-40%為男性因素。
而星博生物成立于2012年6月,著力于推進輔助生殖技術診療產品和技術服務工作,是國內布局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男科IVD診斷公司之一。公司研發(fā)的精子核完整性(DFI)檢測被納入《男性生殖遺傳學檢查專家共識》、《男性不育癥診斷與治療指南》。其業(yè)務范圍覆蓋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qū),與超400家臨床醫(y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另外,韋拓生物今年以來完成了兩輪融資。這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專注于輔助生殖實驗室相關產品及技術的企業(yè)。2021年,韋拓生物已有三款產品:玻璃化冷凍液、玻璃化解凍液和配子緩沖液獲得中國NMPA三類注冊證,并且均為首款獲批的同類型國產試劑,打破了國外品牌在輔助生殖實驗室的關鍵技術的長期壟斷。
公司背后是一位女創(chuàng)始人林小貞和胚胎學家Gábor Vajta。自成立以來,韋拓生物獲得多家VC/PE的青睞,共完成6輪融資,投資方有中金資本、張江科投、鄉(xiāng)村振興基金RFUND、王加權拾號投資、道彤投資、為來資本、琢石資本、丹麓資本、投控東海、冪方資本、陽和產德等。
為何VC/PE絡繹不絕涌入?覺資投資坦言了輔助生殖市場空間廣闊——2020年,中國大約有100萬試管嬰兒周期,胚胎遺傳學篩查的滲透率只有3.1%,篩查市場規(guī)模為25億元人民幣。中國雖然現成的市場不算大,但潛在市場巨大。
覺資投資表示,中國現有5,000萬不孕不育夫婦,其中16%的夫婦需要接受輔助生殖服務,如果按美國現在的輔助生殖滲透率(30%)和PGS滲透率(35%)計算,中國每年胚胎植入前篩查的市場容量約有240億元人民幣。
生一個健康的寶寶,是每對備孕夫婦的最大心愿。
不久前,網紅經濟學家任澤平出了一個報告,當前生育主力軍不是90后和00后,而是75-85后,也就是說她們的年齡在36-46歲之間。對于高齡產婦和不孕癥夫婦而言,輔助生殖技術是一種新的選擇。目前,在輔助生殖的各種技術中,最主流的一種體外受精方式,就是試管嬰兒。
數據顯示,我國輔助生殖服務行業(yè)的平均毛利率約70%,接近或超過醫(yī)美、口腔等醫(yī)療服務分支行業(yè)。而下游服務端是整個輔助生殖產業(yè)鏈營收的主力軍,服務端的占比(產業(yè)鏈)大概能達到六成。這儼然是一片待開發(fā)的藍海,不過由于下游準入門檻高,產業(yè)鏈中游或許成為突破口。
大家關心的還是通過輔助生殖生一個小孩要花多少錢。有網友算了一筆賬,促排卵每個周期的藥物費用和檢查費用在2000元左右,人工授精每周期的費用在5000元左右,試管嬰兒的價格則從2萬元到8萬元不等。其中,第一代最便宜,第三代最貴,如果第一個周期未受孕成功,費用則會相應增加。
以錦欣生殖為例,全年的IVF治療周期數是22879例,輔助生殖部分的收入約為13.54億(不計輔助醫(yī)療服務收入),平均到每一例,大概花費約為5.9萬元。
截止2020年年底,國內輔助生殖技術服務總周期數為130.3萬例,2016-2020年輔助生殖技術服務總周期數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5%。我國經批準開展輔助生殖技術服務的醫(yī)療機構目前有517家。
在空間上,我國輔助生殖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衡。根據《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配置規(guī)劃指導原則》,每300萬人應規(guī)劃設立一家輔助生殖中心,然而現存數據顯示,全國有15個省市存在配置缺口。像四川成都,每天就有500人出生。該省的缺口最多,達到15家,安徽缺口7家,甘肅缺口5家。相反,一線城市和經濟更發(fā)達的東部、南部地區(qū)存在超配的情況,其中,廣東超配18家,北京、上海超配11家。由于西北、西南等生育意愿較強的地區(qū)缺乏輔助生殖醫(yī)療資源,患者只能選擇跨省至一線城市治療。
這是一個多大的市場?資料顯示,截止2020年年底,我國有96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需要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整個輔助生殖技術市場需求規(guī)模達到4341億元。
巨大的市場需求下,也誕生了很多輔助生殖概念股。目前,除錦欣生殖和貝康醫(yī)療上市公司外,還有貝瑞基因、長江健康、廣生堂、麗珠醫(yī)藥、麥迪科技、通策醫(yī)療、太安堂等多家企業(yè)。值得注意的是,"輔助生殖第一股"錦欣生殖就誕生于人口大省——四川。
和其他醫(yī)療垂直細分賽道不同,醫(yī)藥關注人類的健康和壽命,而輔助生殖則關注人類的生育和繁衍,幫助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生育的家庭圓夢。每個試管嬰兒的家庭背后都有著各自的悲歡。如果輔助生殖可以幫助他們,那也算是醫(yī)學造福人類的典范。如今,大家開始摘掉有色眼鏡,輔助生殖開始走入主流視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劉福娟,36氪經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