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内免费在线_无码 有码 日韩 人妻_国产成_人_综合_亚洲_漂亮人妻被强中文字幕久久_手机看片福利永久国产影集

諾獎獲得者的“雙面人生”

來源:36氪時間:2021-10-18 13:23:25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后,都會成為文學界、讀書界的熱點,作家本人也似乎走向了人生巔峰。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伴隨著巨大的榮耀,外界的困擾、創(chuàng)作的瓶頸也隨之而來,作家面臨著打破“諾獎魔咒”的挑戰(zhàn),有些人打碎自己、實現(xiàn)重塑,有些人則困于榮耀,就此止步。

猶如一塊巨石,每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總能在平日里大多平靜的書海里,激起一陣狂狼。

文學圈、出版圈、媒體圈……在結果揭曉的那一刻,幾乎開始全部出動,開始為新一波“諾獎熱”造勢。

而今年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杜拉扎克·古爾納——坦桑尼亞裔的英國小說家,2021年貝爾文學獎文學獎獲得者。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在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各大國內(nèi)外媒體的預測榜單中,幾乎都不見他的身影。

對于中國的讀者來說,古爾納更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的長篇小說還未引入國內(nèi),僅有個別短篇出現(xiàn)在合集著作中,以至于當他獲獎之后,國內(nèi)讀者甚至買不到他的書。

這與往年諾貝獎公布之后,作家名聲大噪,獲獎作品銷量倍增,一時洛陽紙貴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比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市場上莫言的圖書熱賣,書店莫言作品紛紛告罄,出版社忙不迭推莫言最新文;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后,他的相關作品銷量在電商平臺上一路飆升,庫存不足……

圖書的熱銷伴隨著巨額的版稅,加之豐厚的獎金(近些年諾貝爾文學獎獎金維持在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0萬元人民幣),使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獲得極高榮譽和聲望的同時,也會收獲豐厚的經(jīng)濟收益。

這對于大多數(shù)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來說,意義重大??v觀這些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們大都以現(xiàn)實性、宏大議題的書寫為主。隨著嚴肅文學的沉寂,這些作家的生存境遇也不容樂觀。

因此,獲得享譽全球的諾貝爾文學獎,對于作家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從此擁有了改變?nèi)松秤龅闹匾鯔C。

不過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對于作家來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不盡然都是“福音”。

有人甘之如飴,有人則避之不及,作家在獲得這一“桂冠”的同時,也會陷入到諾獎“魔咒”不能得解。

諾獎加身,從此恰飯不是夢

莫言立志寫作,是聽了一位叔叔說,寫書能賺大錢,一天吃三頓餃子。

△莫言

正是因為這個愿望,他走上了文學的道路。但一直從事嚴肅文學寫作的莫言,日子并沒有好過多少。

獲得諾獎之后,靠寫作恰飯才真正不是夢。

首先是不菲的獎金。除了至高的榮譽,高額的獎金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備受矚目的重要原因。

諾貝爾獎自1901年設立,基金會逐年在3100萬瑞典克朗的資金基礎上,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如今獎金已經(jīng)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750萬人民幣)。

莫言在2012年獲獎后,也拿到了約合750萬人民幣的獎金(按照內(nèi)地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莫言諾獎所得的獎金免稅)。

在拿到這筆錢之后,莫言曾笑稱,要在北京買一套房子。

雖然網(wǎng)友而后提醒他,這個錢在北京好一點的位置也只能買個100平左右的房子,但對于一個作家來說,相比較日常的稿費、版稅收入,諾獎獎金并不低了。

更何況獎金只是諾貝爾文學獎收入的一部分,在諾獎效應下,隨之而來的諾獎閱讀熱,也會讓作家的版稅水漲船高。

讀者熱衷購買、出版社緊急加印,在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后,獲獎作家的作品,在短時間內(nèi)會形成巨大的需求。

2012年莫言獲獎之后,莫言全部圖書的月平均銷量,最高達到了獲獎之前平均銷量的199倍;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20分鐘后,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在京東上的銷量增長了接近600倍……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莫言只在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發(fā)布時以10年345萬元的版稅收入,排在作家富豪榜第20位,此后再也沒有上過榜。

而到了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莫言輕松以2150萬,升至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第二位,這也證明了諾獎效應的“魔力”。

△2012年中國作家富豪榜

不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古爾納的橫空出世,有點讓出版商“措手不及”,在此之前,國內(nèi)出版商并未關注到這位作家,以至于不能第一時間引進出版。但能預想到,在此之后,中國以及全球古爾納的相關作品,會不斷涌現(xiàn)出來。

此外,諾獎加身,作家個人也開始IP化、明星化,演講、商業(yè)站臺、廣告……作家恰飯的方式更加多樣化。

有媒體統(tǒng)計,截至2016年,莫言獲獎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個不同的城市,參加過26次會議、18次講座,題了幾千次字,簽了幾萬個名。

據(jù)媒體報道,自從獲獎之后,莫言的書法作品的價格也從之前的3000元,一下子漲到了97萬元。

獲獎之后,恰飯似乎再也不成問題。

但伴隨著關注度的增加,煩惱也接踵而至。

也是桎梏,創(chuàng)作成奢侈

對于很多作家來說,諾貝爾文學獎就像一個突如其來的聚光燈,將他們的生活展露在公眾之下,在給他們帶來關注的同時,也帶來了煩惱,讓他們避之不及。

1968年,川端康成憑借《雪國》《千只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第一位榮獲這項殊榮的作家。

△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得知獲獎的消息那天,第一個反應就是驚慌失措地對妻子說:“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來吧!”

“榮譽和地位是一個障礙,我希望在所有榮譽中擺脫出來獲得自由?!边@位文壇巨匠,最終以自殺謝幕。

同樣的煩惱,也曾折磨著最年長的諾獎獲得者,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在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她平靜的寫作生活完全被打亂。她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場災難”,自己恐怕無法再繼續(xù)寫作?!艾F(xiàn)在我所做的就是接受采訪和拍照。”

因此,歷史上也存在著知悉獲獎之后,拒接領獎的人。

其中就包括以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影響了法國乃至全世界整整兩代文學家和思想家的薩特。

在1964年,瑞典皇家學院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薩特。瑞典皇家學院授獎給薩特的理由是:“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p>

當報紙上落實了他獲獎的消息后,薩特立即給瑞典皇家學院寫了一封措辭委婉但意思明確的信,請對方取消這項決定,否則他會拒絕領取。

在聲明中,薩特說明了他拒絕的理由:一個作家在政治、社會和文學方面的地位,應該僅僅依靠他自己的工具也就是他寫的詞語來獲得,而任何他可能得到的榮譽都會對讀者造成壓力,這是他不希望有的。作家應該拒絕讓自己轉變成一個機構。

為了保持作家表達的獨立性,薩特直接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授予。

而對于領取獎項的作家來說,與諾獎光環(huán)與之相伴隨的“諾獎魔咒”,也似乎在很多獲獎者身上應驗。

所謂“諾獎魔咒”,指作家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往往會陷入一種創(chuàng)作困境——要么再也寫不出像樣的作品(這與獲獎身份不相符),要么無法超越以前的自己。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沉寂8年無新作。

作家蘇童曾說,諾獎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鎖”,伴隨獲獎而來的是無形的壓力和更高的期待,一度使他無法持續(xù)創(chuàng)作。

作家忙于商業(yè)活動,忙于生活瑣事,是否就失去了創(chuàng)作的能力呢?

莫言認為,“諾獎魔咒”的確客觀存在,“在時間精力上各種各樣的牽扯,在精神上的各種各樣的干擾,這都是存在的。”

為了躲開諾貝爾獎帶來的干擾,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干脆選擇隱居。

△鮑勃·迪倫

其實,所謂諾獎魔咒,也與獲獎作家的年齡有關。有人曾經(jīng)算過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獲獎時的平均年齡,大概在65歲左右。

試問一句,不管得不得諾獎,一個65歲左右的老作家還能創(chuàng)作如泉涌嗎?而且,有為數(shù)不少的獲獎者,在得獎前很多年就封筆了,不管給不給他獎,他也都不會再創(chuàng)作了。

例如2011年獲獎的瑞典作家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此前已經(jīng)因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臥床二十年,這期間雖憑借強大的毅力出過一本詩集,但創(chuàng)作力顯然大不如前。得諾獎時,他已徹底封筆七年。這樣的作家,即使有心創(chuàng)作,身體也不允許了。

那么諾獎魔咒,就無法打破嗎?

諾獎熱之后,文學依然孤獨?

在諾獎公布之后,作家及其作品在一段時間,無疑會備受關注。

但諾獎在書籍銷量上的效應會隨著時間消散,真正能夠讀完諾貝爾獲獎作品的人又有多少呢?

作家也會困于“諾獎魔咒”苦苦掙扎,尤其隨著作家明星化的趨勢越發(fā)明顯,人們對于人的關注,更甚于作品。

比如最近作家余華因為在《朗讀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幽默的畫風頻頻上熱搜。而上一次被大眾關注,則是因為為國內(nèi)某教育機構站臺,分享的主題叫做《如何在中高考中寫好作文》,由此引起了大眾對于文學的討論。

全然不是因為作品本身。

那么在當下新媒體時代,如何利用這些媒介,如何抓住當下年輕人的點,打破這種魔咒,重建與讀者、大眾的關系呢?

莫言的做法,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思考。

作為時代變化的參與者和觀察者,他時刻保持著與時代變化的同步。

2020年,在獲獎8年之后,莫言的第一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在這其中,有一篇《表弟寧賽葉》的故事,講述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表弟寧賽葉的不服,總覺得表哥莫言能做的,他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在央求莫言利用其名氣發(fā)表自己的作品未果之后,而懷恨在心。

雖說是虛構出來的,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莫言這些年的經(jīng)歷。莫言曾在一檔節(jié)目中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我跟很多親戚都不聯(lián)系了!”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作為親歷者,可以看到莫言認識到了諾獎帶給他的榮耀與桎梏并存,并將這些變化在文學中展現(xiàn),正如以往他的作品一樣,保持著對現(xiàn)實的觀察與關照,只是以前他的主角,是生活在“高密”那片土地上的人,如今變成了更魔幻的名利場中的人。

是否打破了諾獎魔咒,我們無法給出答案,但能看出來,莫言努力這么做了。

這也體現(xiàn)在莫言走下“神壇”,開始以更“時髦”的方式,了解當下社會。

8月9日,《莫言開公眾號啦!》的文章在朋友圈里迅速傳播開來,正式宣布了作家莫言新近開設該微信公眾號的消息。

公眾號slogan是“我想和年輕人聊聊”,從陽春白雪到走下神壇接地氣,莫言,選擇通過年輕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了解他們,并將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傳達給讀者。

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使自己不被這個時代過早地淘汰,也使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充滿鮮活的時代氣息。也讓大眾更容易去“接近”文學,從而為文學買單。

其實無論俯下身來與讀者互動,還是基于作家本人的影響力,只要能吸引更多的人們,關注一下文學、關注一下閱讀,其積極的文學意義、閱讀意義,都顯而易見。

在這個過程中,作家如若能夠實現(xiàn)自我突破、重拾創(chuàng)作激情,豈不是皆大歡喜?

參考文章: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人生就是一片坦途了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文化產(chǎn)業(yè)評論”(ID:whcypl),作者:星羽,編輯:盧敏,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喜馬拉雅,「聲意」難做
下一篇:最后一頁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wǎng)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