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券商研報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雷人的不在少數(shù),成為圈里圈外爭相調(diào)侃的熱點話題。
“說好的3000元呢?”被股民、基民問過許多遍的這句話,是對中信證券說的。今年2月10日,中信證券在貴州茅臺突破3萬億市值后,在研報中給出茅臺1年期目標價3000元。昨日,貴州茅臺暴跌超過4%,跌破1600元,收盤價為1595元。不知在看到貴州茅臺如此的股價表現(xiàn)時,中信證券會作何感想?
昔日的“白酒股王”、神壇上的貴州茅臺不知它的底在何處。但至少目前來看,中信證券在四次研報中堅持振臂高呼的“3000元”仍是“反指”,讓人直嘆道:春風仍未現(xiàn),白酒賽道長坡厚雪。
除了“反指”操作,券商研報中也有一些讓人“嘆為觀止”的分析。8月4日,國信證券在研報中分析得出,2060年寧德時代的儲能業(yè)務(wù)營收中樞為1714億元。
不妨回頭看看那些夸張到已被“打臉”的研報。例如2016年東吳證券發(fā)布研報稱福成股份“3個100億支撐市值翻倍”,沒承想被福成股份親自否認。去年,因虛假陳述和信息誤導,該研報分析師被江蘇證監(jiān)局罰款20萬元。
令人驚訝的不僅是夸張的內(nèi)容,還有奇葩的表達。例如,《我們堅決不要臉了 投資者別接飛刀》《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等研報,從標題到文風都夠“雷人”,熱度是有了,證監(jiān)會的點名批評也來了。
為何會有這么多高調(diào)甚至“失態(tài)”的券商研報頻頻面世?或許是因為分析師們?nèi)狈I(yè)精神,或者為了吸引眼球而博出位,甚至是在寫研報時心懷雜念另有所圖。對此,我們無從細考。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對信息極其敏感的金融市場,一份“失真”的研報給券商帶來的是市場的鄙夷和信譽的受損,給投資者帶來的則是真金白銀的暴擊。分析師們在下筆時,對市場務(wù)必多一分敬畏之心,投資者在打開一份研報時,則需要多一分警覺,多一分清醒。(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 謝聘 實習生 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