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版LPR首秀!
8月20日,據中國貨幣網數據,1年期LPR報4.25%,較此前的4.31%水平小幅下行6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報4.85%。
此番下調被看作利率并軌的重要標志性事件,為央行政策利率的進一步下行打開空間。
而這一舉措,又會對股市、債市和房貸產生何種影響?
新LPR報價符合預期
8月20日9點30分,備受市場矚目的新版LPR報價如約而至。
中國貨幣網公布的報價結果顯示,2019年8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4.25%,5年期以上LPR為4.85%。
記者注意到,自2018年4月8日至2019年8月16日,LPR一直保持在4.31%的水平,相比之下,新的一年期LPR小幅下降6個基點,較4.35%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降10個基點。
據了解,新的LPR由新組建的18家報價行,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于每月20日(遇節(jié)假日順延)9時前,以0.05個百分點為步長,向全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中心提交報價。該拆借中心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后,取算術平均,向0.05%的整數倍就近取整計算得出LPR。
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新版LPR報價結果符合預期。
“在增強LPR市場化和靈活性的同時,讓銀行貸款定價以LPR為基準,這是以市場化方式推動實際貸款利率水平下降。”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稱。
恒豐泰石董事總經理韓瑋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新版LPR首次報價公布后,比先前貸款基礎利率呈現平穩(wěn)略降,符合市場預期,并將對提升資本市場效率及各行業(yè)均有利好性。”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1年期LPR報價有所下降既符合央行降低實體融資成本的政策訴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銀行自身的利益訴求;5年期報價4.85%,與1年期利差60BP,較貸款基準利率曲線的利差(55BP)擴大,5年期的LPR實際降幅偏窄,暗含了“房住不炒”,加強調控的政策原則。
新版LPR首次報價公布后,A股整體反應略感“波瀾不驚”。截至8月20日收盤,滬指報2880點,跌0.11%;深成指報9328.73點,平收;創(chuàng)指報1611.59點,跌0.69%。
相當于變相“降息”?
由于新版LPR來臨一定程度降低貸款利率,也讓市場上掀起變相“降息”的議論潮。
“雖然市場上變相降息呼聲漸起,但我認為更應將其理解為利率市場化機制的改革與完善。”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此之前,央行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情況下,通過定向降準、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及MLF(中期借貸便利)投放等公開市場操作進行,實際上都是采用數量化的手段,而此種方式使用后雖會使利率出現回落,但此降幅卻對企業(yè)而言感受并不明顯。而LPR新機制的形成會使數量化驅動的市場利率下行轉變?yōu)長PR利率下降,在傳導機制上帶來疏通與改變。
東吳證券也認為,LPR首次報價4.25%高于此前基準利率九折,影響溫和暫不構成“降息”。“從政策短期成效來看,由于LPR報價本質上作為‘最優(yōu)客戶貸款利率’,而此前實操層面銀行通常以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的9折作為隱性貸款定價下限(以央行1年期貸款基礎利率為例,計算目前隱性定價下限為4.35%*90%=3.915%),因此本次改革后的首次報價是否實際起到‘降息’效果,取決于兩者孰大孰小。據此說明,本次報價暫時不構成實質性‘降息’,各銀行報價策略依然穩(wěn)妥”。
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央行對于新版LPR出臺原因也作出明確回應。據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稱,此次完善LPR形成機制,主要有三點考慮,即提高LPR市場化程度、推動銀行運用LPR及堅決打破貸款利率的隱形下降。
“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像‘修水渠’,目的是讓水流更加暢通,讓水更有效率、更精準地流到田間地頭,但水的大小還是要看閘門。”劉國強強調,此次推出新的LPR形成機制,旨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由各報價行按市場化原則報價,并由銀行參考LPR自主加點定價,有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促進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縮小國家調控政策與實體經濟感受之間的落差。
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
在多位業(yè)內人士看來,新版LPR的來臨將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
海富通基金認為,相比全面降息,“兩軌變一軌”淡化了貸款基準利率概念,有望實質性推動企業(yè)融資成本下降的同時,又能預防全面降息帶來的全行業(yè)杠桿抬升,有效控制舉債規(guī)模的過快上升。并且,資本市場估值也有望迎來分子分母端雙重提振,尤其是針對研發(fā)成本較高的科技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利好性明顯。
“雖然本次LPR整體降幅有限,但確實反映出這樣一個導向,對降低整個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具有幫助。”不過,溫彬也表示,雖然如此,但由于LPR是針對信用等級最高客戶給予最優(yōu)惠貸款利率,所以在收益的力度及群體上仍會略有差別,相對信用等級高的群體將受益更為直接明顯。
那么,這是否可以緩解小微企業(yè)融資難問題?
對此,溫彬指出,由于LPR為資金成本、市場供需及風險議價三項加點構成,目前更傾向于反應了資金成本的下降。但只有企業(yè)的風險溢價出現下降,才會可能使真正的實體融資成本出現明顯回落。而對于小微企業(yè)而言,它的風險溢價程度相對比較高,因此助推緩解小微企業(yè)融資仍有進一步空間。
在溫彬看來,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有兩個途徑:第一個路徑為繼續(xù)下調MLF的利率,降低資金成本;另一方面要解決中小微企業(yè)信息不對稱及信用難題,對銀行而言,就需要轉變經營模式,比如利用金融技術等手段來降低風險溢價成本,并通過這種方式切實地降低整體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據艾瑞咨詢《中國小微企業(yè)融資研究報告》,中國金融機構小微企業(yè)貸款余額占企業(yè)貸款余額的比例約為37.8%,中小微企業(yè)融資缺口亟待彌補。另據世界銀行2018年發(fā)布的《中小微企業(yè)融資缺口:對新興市場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yè)融資不足與機遇的評估》報告,我國中小微企業(yè)潛在融資需求達4.4萬億美元,融資供給僅2.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5萬億元),潛在融資缺口高達1.9萬億美元,缺口比重高達43.18%。
股市債市料“雙贏”
同時,新版LPR的推出,也將對股票、債券市場帶來正面效應。
華泰宏觀李超團隊認為,LPR機制調整對股票市場而言是較大利好,有利于所有行業(yè),預計短期有助于提升市場風險偏好。對債券市場而言是較大利好,預計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有望下行至2.8%。
國泰基金認為,股市方面,流動性邊際改善,將利好流動性敏感的券商和科技板塊。但監(jiān)管約束下和信用分層下難以“大水漫灌”。債市方面,MLF利率的下降將打開長端、短端的空間。
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學術委員、東北證券研究總監(jiān)付立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此次調整對未來基本面的實際意義,以及市場情緒面的影響,均偏正面。對于股市有一定支撐作用,基本面預期可能會有所好轉,同時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寬松的預期。債市方面,利率債處于相對比較寬松的區(qū)間,有利于其走牛的態(tài)勢。對于信用債而言,對風險的擔心則有所緩解。
“從這兩天的盤面來看,市場對此的反映偏正面,原因主要是目前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轉化效果并不是很明顯。”華東某券商策略分析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助于加快引導利率下行,提振市場對后期經濟企穩(wěn)的信心。另外,利率下行也有助于提升市場的估值,但最終的結果還取決于央行的操作。
對于具體利好的行業(yè),上述策略分析師對記者進一步表示,“短期來看,市場預期利差降低偏空銀行,相對利好地產和公用事業(yè)等負債偏高的行業(yè)。”
“綜合來看,LPR形成機制的形成有助于A股筑底企穩(wěn)。結構方面繼續(xù)推薦關注科技成長、黃金和汽車等板塊。”廣發(fā)基金宏觀策略部表示。
此外,債市方面,李奇霖表示,信用債受益更大,由于風險偏好提升,部分銀行可能會加大更高風險與收益的信用債配置,信用利差有進一步壓縮的可能。對利率債而言,存在寬信用的風險,但受實體融資需求制約,利空沖擊有限。
央行定調房貸利率不會降
另外,對于新的LPR報價機制,消費者較為關注的話題還有,其對于房貸利率是否會有影響?
“由于新版LPR來臨后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利率基數,也會使整體房貸利率出現下調,特別是首套房貸款利率。”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整體看,在此種情況下,房地產相對貸款成本上行可能性不大,但因為各種政策約束,預計下調的空間也有限,保持平穩(wěn)將是主流。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李萬賦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從此次報價水平上看,5年期LPR利率4.85%仍然高于目前貸款基準利率的9折(4.41%),即目前房貸市場隱藏指導利率水平,因此,新LPR整體上還是優(yōu)先保證不對房地產市場產生刺激。”
對此,央行也稱,近期人民銀行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發(fā)布關于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的公告。新的LPR形成機制并不會使房貸利率下降。金融行業(yè)應當注意,“房住不炒”的定位不能偏離,同時,避免把房地產工具化。
李萬賦還指出,雖然貸款市場利率改革只針對新發(fā)放的貸款,存量貸款不予追溯。但與短期貸款不同的是,目前個人住房貸款多是浮動利率貸款合同,那么新增個人住房貸款是否必須與LPR掛鉤,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又何時跟隨LPR浮動,這些問題都還沒有明確答案,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則明確。
那么,貸款利率的下調是否會對居民存款造成影響?
對此,溫彬認為,本次改革只是涉及到貸款利率的報價,并沒有相應的對存款利率進行調整,對于居民而言,仍需要根據自身流動性及風險承受能力作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