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及其團隊于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癥”等方面取得新進展。青蒿素作為人類抗瘧首選的高效藥物,它是怎么來的?我們一起走進全國最大青蒿素生產基地——廣西融安縣。
資料圖: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泗頂鎮(zhèn)青蒿種植基地。譚凱興 攝
“野草”竟是救命“神藥”
六月的融安縣,被火辣的陽光籠罩著,不時陣雨突襲。散發(fā)著獨特氣味的青蒿,在融安縣山石地中綠意盎然,有的已高過成年人。
從2010年開始種植青蒿的村民朱太光,6月17日,到地里查看青蒿的長勢。“以前青蒿在我們農村人眼里,就是‘野草’,房前屋后,田地里都有不少野生的。”朱太光感嘆道,豬都不吃,長在地里要拔掉,從沒想到它能夠用來治療瘧疾,還能種來賣錢。
融安山區(qū)里大面積種植青蒿草,這得益于諾貝爾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一項研究成果——創(chuàng)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青蒿素也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為抗瘧藥首選藥。
過去20余年間,青蒿素聯(lián)合療法在全球瘧疾流行地區(qū)廣泛使用。據(jù)世衛(wèi)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每年治療患者上億人。
資料圖: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泗頂鎮(zhèn)青蒿種植基地。譚凱興 攝
青蒿素正是從青蒿中提取而來。青蒿廣泛分布于亞熱帶地區(qū),在廣西、湖南、云南、貴州等地,生長著大量的野生青蒿。
據(jù)悉,融安縣是石漠化片區(qū),境內有7個鄉(xiāng)鎮(zhèn)屬于喀斯特地貌,許多荒山坡地不適宜農作物耕種。青蒿是淺根植物,生長快、適應能力強,特別適合在石山地區(qū)栽培,是石漠化治理植物的最好品種。
得知青蒿草可以用來生產治療瘧疾的藥物,并且有企業(yè)收購,朱太光將家里的三四畝地都改種青蒿,每畝收入近1400元。“每年三四月份播種,管護就是鋤草、殺蟲,8月份收割后,還能再種植別的農作物”。
2013年起,朱太光還幫著企業(yè)收購青蒿干葉,管理著2個鄉(xiāng)鎮(zhèn)約200畝的青蒿地。青蒿種子的發(fā)放,種植戶遇到病蟲害問題、水淹問題等,都找他。
資料圖:農民在青蒿地里鋤草。朱柳融 攝
知道青蒿素能救命,不識屠呦呦
在融安縣,青蒿草不僅是朱太光的“致富草”。2006年起,融安縣以“公司+基地+科研單位+協(xié)會+農戶”的形式,鼓勵民眾大規(guī)模種植青蒿草。
61歲的農民羅長久,大半輩子在家務農,靠種植甘蔗、玉米等為生??吹絼e人種植青蒿能獲得不錯的收入,還可以獲得補助,2012年起他和妻子拿出三四畝地嘗試種植青蒿。
“‘三分種植,七分管護’,鋤草、殺蟲,勞動沒有不辛苦的。”羅長久介紹,人力投入沒有種植甘蔗大,平時還有技術人員指導,他和妻子將他人丟荒的地,都種上了青蒿,前兩年最多時種了16畝,但今年因為天氣原因,育苗情況不好,只能種8畝。
生長繁茂的青蒿草。王以照 攝
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原是貧困戶的羅長久,在加大青蒿種植面積后,2017年建起了一棟三層樓房,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種植青蒿草也不是一帆風順。“種久了,病蟲害也多了,以前種得好能有三四百斤干葉,現(xiàn)在能有200斤就不錯了。”羅長久介紹,有時收割時,天氣不好沒法晾曬,只能看著青蒿葉爛掉。
所幸的是,青蒿種苗及種植技術指導和培訓都有企業(yè)提供,并與農戶簽訂原料保底合同價(每斤4元)回收青蒿。此外,種植青蒿還實行“以獎代補”方式補助,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每畝可獲得500元的補助。
據(jù)融安縣官方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該縣年種植青蒿約7600畝,農民每畝純收入1400元左右。
資料圖:農民在青蒿地里殺蟲。朱柳融 攝
但種了七年青蒿的羅長久,說不太明白青蒿的用處。“參加培訓的時候,聽說是做成青蒿素,出口到非洲能救人。”羅長久撓著頭說,“具體是干什么的真不知道,收割后都有老板來收”。
比羅長久更早接觸種植青蒿的朱太光,對青蒿的用處也是一知半解。“了解過青蒿素可以用來治療瘧疾。”朱太光靦腆地說,聽說過屠呦呦的名字,“好像是個大老板”。
走進青蒿國家種質資源庫
再過約一個月,融安縣7600畝青蒿草將迎來收割的季節(jié)。農民整理后的青蒿干葉,將被運送至企業(yè)提煉成青蒿素,后銷往印度制造抗瘧疾藥物。
在全國最大的青蒿素生產基地——廣西仙草堂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仙草堂”),6月17日,工人們正在車間里加工2018年收購的最后一批青蒿干葉。經(jīng)過提取、分離(萃取)、精制(純化)等主要步驟后,青蒿干葉將變成無色針狀晶體的青蒿素。
仙草堂總經(jīng)理蘭樹思介紹,青蒿廣泛分布于西南地區(qū),但經(jīng)過檢驗,融安種植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最高。2018年,該企業(yè)青蒿素產銷量約70噸,約占全球總產量近三分之一,位居全球青蒿素產量第一位。
仙草堂青蒿素生產車間里,工人正在作業(yè)。覃慶和 攝
青蒿素成品。覃慶和 攝
青蒿國家種質資源庫也坐落在仙草堂內,這里保存有青蒿種質資源樣品1000多份。
每份樣品,有著不同的編號,擺放在陳列柜里。在青蒿組培室里,一棵棵嫩綠的青蒿苗,依靠著營養(yǎng)液在標著不同日期的組培瓶里生長。
據(jù)悉,這些組培苗用于實驗,主要檢驗不同青蒿種質資源的青蒿素含量、耐旱性、抗病蟲害等指標,尋找出更優(yōu)質的品種。每年發(fā)放給種植戶種植的青蒿種子,都是經(jīng)過技術人員精挑細選的。
工作人員從青蒿國家種質資源庫走出來。朱柳融 攝
青蒿種質資源樣品。朱柳融 攝
蘭樹思介紹,2017年,該企業(yè)與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屠呦呦所在團隊)簽訂合作協(xié)議,2018年全面開展項目合作研究,進行種質資源庫建設、青蒿新品種培育、青蒿副產物綜合利用、青蒿生態(tài)種植技術體系建設等工作,利用自身技術優(yōu)勢服務于青蒿產業(yè)提高產業(yè)技術水平。
在青蒿瓶里生長的青蒿苗。朱柳融 攝
近日,“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新突破”登上熱搜頭條,在山區(qū)里勞作的羅長久依舊沒有感受到青蒿素的“火熱”。
“今年有可能是我最后一年種青蒿了。”他說,村子現(xiàn)在修通了路,有老板承包村里的地,很多人都租出去了,“每畝每年租金140元,沒有種植青蒿賺錢,我也不想租,但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
一名技術人員在查看青蒿苗長勢。覃慶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