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起,無錫市的“公共自行車”——無錫“小紅車”正式停運。無錫成為繼揚州、淮安之后,省內第三個宣告“公共自行車”終結的城市。與此同時,各種商業(yè)大平臺的“收費”共享單車,依然風生水起。提供市民“免費”(一般有免費時長)使用的公共自行車,為何比不過“收費”的共享單車呢?這再度引發(fā)人們對城市公共自行車的討論。
現場體驗
(相關資料圖)
公共自行車“免費”但不省心,靠樁還車是個“麻煩”
早在今年3月10日,負責公共自行車項目具體運營的無錫地鐵集團方面,就通過官網發(fā)布了“無錫公共自行車發(fā)展有限公司關停清算服務項目”的公告。3月27日,相關方面又在碼上行APP發(fā)布了“關于無錫市公共自行車業(yè)務關閉停運公告”,稱:無錫公共自行車計劃于2023年4月15日0點起停止運營。
與其他大多數城市的“公共自行車”項目一樣,無錫的“公共自行車”為了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實行一小時內免費騎行,超出免費時段,則每小時“加收”使用費1元。由于無錫的公共自行車整體色調為紅色,因此被市民習慣性稱為“小紅車”。
“蠻可惜的,主要還是使用不方便,”在江南大學東門的地鐵站入口附近,一名正在取車的大學生告訴記者。記者看到,停車樁上??康暮脦纵v“小紅車”的車座上,普遍落滿了灰塵,有的已經被曬脫皮。記者看到,地鐵站門口停放著多種“共享單車”,不過大多數人徑直走向了商業(yè)“共享單車”。
按照碼上行APP的提示,記者成功取到了一輛,從地鐵江南大學站騎向長廣溪站,車程10分鐘。不過,當記者推行車輛并準備騎行時卻發(fā)現,車輛連接處已不太穩(wěn)固,甚至搖搖晃晃,而車座高度調節(jié)很是費力,停車靠樁時也費了點時間。
市民感受
“公共自行車”項目幾度整合升級,“老大難”問題依舊
在無錫市中心中山路北段一家寫字樓上班的小許,說起第一次使用“公共自行車”的場景,仍覺得“哭笑不得”。2014年的一天,他外出辦事后準備回單位,路程1.5公里,就刷了一輛“公共自行車”騎回去,但要還車時才發(fā)現,單位樓下的“公共自行車”停車樁屬于另一家“公共自行車”項目單位。他只好將車騎回到借車的地方,然后再坐公交車回單位,“后來才知道,無錫當時有兩家單位在做‘公共自行車’,互相不能通借通還!”他說,最大的麻煩就是靠樁還車,由于設備和系統(tǒng)的問題,往往還車??繒r并不順利,有時不得不一個個嘗試不同的樁位才能停進去,甚至不得不換個地方還車。
2017年,無錫地鐵集團方面宣布,接手打造全市統(tǒng)一的“公共自行車”,無錫“小紅車”應運而生。根據無錫本地媒體的報道,2017年的試運營階段,無錫全市共投放10100輛“小紅車”,共計分布在全市300多個站點,可以“通借通還”。同時,實行掃碼取車,也不再收取押金,實現“隨借隨騎”。而沒有變化的是,仍實行“靠樁停車”。
采訪中,一位在江南大學讀大三的左同學告訴記者,她經常騎“共享單車”。剛開始時,也注意到了“小紅車”,但學校沒有停車點,可以停車的地方太少了,而且還必須鎖在固定的樁子上,樁子很少且經常停放不成功,車的質量也不如共享單車,于是果斷放棄。
市民李先生則表示,最后一公里的騎行應該以便捷為主,“小綠車”只需手機掃碼,收費詳情便一覽無余。同時還車也方便,“前幾天我去醫(yī)院想騎車,發(fā)現沒有停車樁,還是選擇了‘小綠車’?!?/p>
出路何在
“公共自行車”應回歸“便捷”
2010年左右,“共享經濟”模式大火,“共享單車”行業(yè)大戰(zhàn)隨即開啟。而有官方背景的“公共自行車”,則主要由各地政府打造。但這種主要靠政府“輸血”的運營模式顯然難以為繼,如何實現“可持續(xù)”運營,并真正起到便民的作用,依然令各個城市犯難。相關專家表示,近年來,不少城市出現了政府主導的免費公共自行車項目運營不下去,而商業(yè)平臺經過“廝殺”后卻越活越精神。免費的比不過收費的,可能更深層次還在于服務的便捷性,“從出行來說,便捷肯定是第一位的,況且收費也不算貴,是市民可以接受的。所以,關鍵是提供的服務是不是讓人體驗感好,真正發(fā)揮作用。免費,有時候并非一定就有吸引力!”(張建波 程樂)
關鍵詞: